东极岛纪行
在课题组待了两年多,前两次春游的机会都因为有事情耽搁了,这次正好安排在周末,想来再不参加一次的话以后毕业就更没有机会了,于是便兴致勃勃地报名。订票住宿行程安排等事宜都是由学弟学妹负责,所以带上个人物品和好心情就可以出发了。
目的地是东极岛。
摇啊摇,摇啊摇
本来约好早上6点半包车从学校出发,临行前一天接到岛上旅店老板的通知,怕路上堵车所以改成5点半集合,一群人就这样睡眼朦胧地上了车。一路上出奇的顺畅,除了在舟山附近的丘陵地带有些颠簸,感觉坐车像是坐船一样,可能这也是舟山市政府怕远行而来的游人适应不了随后船上的颠簸,故意给他们打的预防针吧。虽然手机上连续接到好几条浙江省内暴雨预警的通知,但是好在恶劣天气并没有发生于我们路过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比预定时间提早一个小时到达了乘船码头。
因为景点都在海里的群岛上,所以码头周围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外就是一整排望不到头的海鲜大排档。中国人向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靠着自己的任劳任怨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如此悠久的文明。还记得当时去昆山的阳澄湖,周围也是林林总总得堆满了各种螃蟹店。我当时还在想这么多店难道每家都能招揽到客人并盈利下去吗,但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总能找到在夹缝中自己的生存之道,司机师傅说在这里开店的靠的都是自己的信誉和口碑,因为没有广告宣传,基本上所有客户都是老客户带过来的,在螃蟹收成不好的时候便通过农家乐和其他水产品来维持生意。坚韧而顽强,这是这片土地带给生存在其上的人们最好的精神馈赠。并且当地人还特意建了一座以螃蟹为主题的公园,并赋予这地方与螃蟹自古以来的渊源,公园内一座外形酷似螃蟹的建筑就像是一尊守护神坐落在湖边,保护着周围历历代代以它为生的渔民们。
吹了一小时左右的海风后,终于到了上船的时间,自诩自己小时候坐船跨越渤海湾去大连的经历,因此对即将到来的船上旅行自然一点都不怕。结果到了船上以后,才发现原来船越小颠簸的越厉害,也就越容易产生晕船反应,相比之下当时去大连坐的船大到连旅游大巴都能开进去,在上面就象在陆地上一样平稳。好在到岛上的距离不算太远,早饭又吃得比较少,在甲板上扶着栏杆晕晕乎乎终于摇到了我们第一天住的地方,东福山所在的东福岛。重新踏上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有的人说渔民踏上渔船的那种感觉才是最踏实的感觉,看来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环岛大暴走
到了岛上才发现,东极岛其实并不是一个岛屿的名字,而是在这片区域内大大小小的岛屿的总称,渔民告诉我们这其中只有庙子湖,东福岛和青浜岛三座岛上有渔民长期定居。岛上的店家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可能是因为历经颠簸的缘故,这顿饭胃口特别好。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商量起来下午的行程,大致目标是绕岛环行一周,店家告诉我们环岛需要4个小时左右,也许是刚吃完饭精力充沛,大家并没有对这一时间跨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吹牛,拍照,看风景,这是设想中的旅行三件套。
一开始大家兴致很高,一步三停,在每块石头上拍照留念。可能因为东福山的缘故,岛上开发的不是很完全,只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有些地方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因此这个地方也成了山羊的天堂,很多时候看到它们在悬崖上活蹦乱跳,不知道放养山羊的渔民到时候会怎样把它们从那些碎石嶙峋的地方给弄下来。想起来我们在岛上也没有看到有卖羊肉的地方,有些好奇它们的下场会是什么样。
除了大片大片的杂草和石头,在山腰处还看到一些防空洞,应该是战争年代修筑的防御工事吧,有些惊讶战争的硝烟竟然会蔓延到这样相对于大陆有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记得在看雪白血红的时候作者提到当时解放战争时期曾在东极岛上抓到一些国民党特务,也许这种隐蔽的地方更适合从事一些秘密情报工作吧。
在走路走到双腿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东极山的山顶,进入了我们一开始在山脚下望到的那片云朵之内。山上除了树立着几块大石头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景点,而我们判断到达山顶的标志还是靠着后面开始都是下坡路才得出的,可见岛上的渔民对景点的开发并不是很走心,倒是沿途路上有一些能够搭脚休息一会的地方都被开发成饮水点来赚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笼罩在山间的云雾里道路也变得有点湿滑,更别提周围不断像你伸手示好的各种植物枝桠,因此大家提议唱个歌来鼓舞一下士气,试了几首流行歌曲感觉越唱越没力气,最后发现还是团结就是力量这类红色军歌最有效果,好在不出一会便望到了山下的村庄,感觉终点就在前方,心里有了盼头以后步伐便轻快了许多。有时候意志力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仿佛一瞬间浑身又充满了干劲,撒开脚步向着山下的啤酒,海鲜,空调,电扇跑吧。
就这样沐浴在傍晚夕阳的光辉中,我们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总共花费了3个半小时,竟然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小时,环岛目标实现。
走,走,走,这是实际情况三连击。
回来躺在床上的唯一希望是觉得自己应该能登上步数排行榜第一,结果实际情况是以几百步之差败给了队伍里另外一个小伙伴,sad。
岛上世界杯
在岛上度过的那天正好是世界杯法国对阿根廷的焦点之战,但是好像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并没有对岛上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可能是因为岛上连块像样的平地都没有,更别提踢足球了,说不定开个大脚直接就飞到海里去了。住的房间里只有一个ipad大小屏幕的老古董电视,因此我们提议去看看路上的酒吧里有没有大屏幕看球赛。结果连着转了2家里面都没有电视,热心的岛民告诉我们后山上有一家酒吧里面可能有,我们顺着他的指示方向走过去,发现面前有一条伸手不见五指而且弯弯曲曲的小路,安全起见我们最终打消了去那里的念头,只好回到各自的房间凑合着看。
虽然没有太搞明白岛上的电是怎么接过来的,但是秉承着不用太好,能用就行的实用主义念头,对岛上的住宿条件还算满意,只可惜店家可能没有遇到过客房住满的情况,因为只要我们一有人打开空调,就会发生停电跳闸的情况,无奈只好开着电扇对着面前的小电视看比赛直播,好在当晚的比赛非常精彩,法国最终4:3战胜阿根廷,19岁的姆巴佩在比赛中大放异彩,用自己的速度撕裂了整个阿根廷队的后防线。
果然年轻就是好啊,不知道赛后梅西会不会摸着姆巴佩的头对他说,未来是你的。
害羞的日出
东极岛的意思就是中国最东边的岛屿,用文艺青年的话来讲,这是祖国大地上被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因此,既然来了东极岛,不看一次日出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尽管一天里坐船,爬山,熬夜看球,但是还是在4点多的时候摸黑爬了起来,外面天气灰蒙蒙的,来到最佳观景点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游客,有些人甚至早早搭了帐篷在这里过夜。
我们一群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东方海天交接的地方,白天那种界限分明的交际线现在被一团厚厚的云彩挡住了。看日出只是提供了一种场合,平常忙着学业实验的课题组大伙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坐在一块聊聊天也是挺难得的。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海上那团云彩慢慢开始变得红彤彤的像少女害羞的脸颊。再然后没过多久,天气不知不觉中变得晴朗起来,周围的一切也变得愈加清晰,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天已经大亮了。
虽然没有看到日出“海”花红胜火的壮阔美景,但是能看到常规印象里充满阳刚之气的朝阳展现出这种欲说还休的朦胧之美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孤独的自由男神像
看完日出,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去上面提到的另一座大岛,庙子湖。相传当时福建渔民最先来到此岛,见岛上有一小庙,庙下有一水池。福建渔民称庙为”庙子”,称水池为”湖”,故名岛为庙子湖。这里是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地,而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大热,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东极岛这个地方。抱着满怀期待的心情来看看当时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到了才发现只有一座在电影里被炸毁的小石屋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颇有些后会无期电影里那种凄凉气氛。
这个岛是东极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因此开发的也要比之前的东福岛更加完善,只要50块钱,就可以坐观光车游览整个岛上的景点。早在来之前就听说这个岛上有一片沙滩,也是到了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付费景点。岛上的居民称这片巴掌大小的人工沙滩为东方夏威夷,不仅如此,我们刚上岸时看到的一排排依山而建的民居被称为海上布达拉宫,周遭视野之内的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也被冠以观音岛,卧佛岛等一系列听起来响当当的名号,看来这座岛上的居民一定对这片土地充满了自豪感。也许正因为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才会更加珍惜脚下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
岛上的景点有些乏善可陈,唯一有趣的地方是一个单手举着火炬的男人雕像,大家戏称他为自由男神像。关于这座雕像背后的人物还有着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岛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这里所说的“菩萨”,指的就是普陀东极的庙子湖岛上供奉的财伯公。财伯公原名陈财福,是明末清初年间福建惠安的一个普通渔民。那时的福建渔民脚上穿的是木屐,身上穿的是背心和笼裤。
相传距今200多年前的一天,惠安渔民陈财福和几个渔民伙伴摇着一只小舢板在中街山渔场捕鱼,不料突然遭遇狂风暴雨,一下子就将船打翻。其他渔民都葬身海底,只有陈财福凭着一身好水性,孤身一人游到了东极的庙子湖岛上。
陈财福看到庙子湖港湾可以避浪,于是就在这个岛上住了下来,靠拾海螺度生。每当风暴或大雾天气的时候,他就会在山上放火,指引过往渔船到这里避风。这样一直到自己无力再支撑而死为止。过了一段时间,渔民们见山上没有引导他们的火光了,以为是菩萨不显灵了,于是胆大的人便上岛去看。他们在山上看到了一间破损不堪的草房,并且在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具骨骼。这时,渔民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他们在海里生产劳作时,一直是善良的陈财福高举着火把为他们照明,让他们能够安全地生产。
为了纪念陈财福的善举,当地人把他的尸骨带到了庙子湖庙坑小庙中,然后将其骨头装进佛柜里供起来,以便让后人来纪念和朝拜,并尊称他为财伯公。同时把他放火的那个山头称为放火山。2002年,东极岛民在放火山上塑造了一尊高大的财伯公塑像。
陈财福身为一个渔民,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料到在死后会被后世的人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纪念着。很难想象当时他孤身一人生活在岛上,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为方便其他渔民而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写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在寒风中举着火把的瘦骨嶙峋的孤独身影,而那如风中残烛一般仿佛随时会熄灭的火光,又不知曾在多少个雨夜里温暖着漂泊异乡的渔民的心。今天的财伯公依然孤独的矗立在东极岛的土地上,但是他的身形却变得不再渺小,因为在他背后站起来的,是千千万万受他照顾过的渔民的后代,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这片土地变成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孤独的灵魂也感受到了人情温暖。
惠泽一方,薪火相传,人生辉煌,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