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个人投资课04-自我局限

个人投资课04-自我局限

过度自信:投资赚到钱一定是好事么?

对于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赚钱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亏损。对待赚钱这件事,我们甚至比对待亏损还要小心。

对冲基金 Amaranth 的一个天然气期货交易员亨特第一次赚了大钱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因为台风,天然气的价格才大涨。但在亨特的心里,主要是因为他看对了,他很聪明,他是交易之神。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导致了他之后再次按照同样的逻辑进行了类似的操作,然而概率却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而这个时候,他的赌注比之前要大得多,所以亏掉的钱也是之前的很多倍。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很多时候挣钱也是一种灾难:如果你因为偶发事件赚了钱,却把原因归结成了自己的能力,那么等待你的往往就是灾难。比如在市场大牛市的时候,人人买股票都赚钱,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但等到熊市一来,所有之前自以为正确的投资逻辑都失效了,很多人把之前赚的钱成倍地亏了回去。

那我们怎么避免这种问题呢?或者问题如果发生了,有什么补救措施么?当然有。我可以提供两个方法,一个事前使用,一个事后使用。

  1. 事前使用的方法是,在进行投资之前,你可以把自己的投资逻辑记录下来。不管是买股票,还是投资项目,你都可以列出你的四五条理由,以及背后的逻辑。这样等你的投资有了结果,你可以相对容易地看出是不是因为当时的判断正确赚到钱的,这会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投资能力。而且不管赚钱还是亏钱,这个习惯都能让你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投资框架。长期来看你赚钱的概率就会慢慢提高了。当然,要看一个人长期的决策和判断如何,衡量的样本数量越多越好。为什么说巴菲特是股神?因为他投资已经六七十年,穿越了无数个周期,做对了无数正确的决策,我们才认可他的地位。对待他人是这样,对待自己也要一样。不要因为一两次的成功就沾沾自喜。
  2. 事后采用的方法,是及时止损。这里的止损,不是说只要账面亏钱了就立刻卖出,那就变成了追涨杀跌的赌博游戏。这里说的止损是交易大师爱德华·索普的方法,他说:在我写下我交易的逻辑之后,我会放入一点钱,看看市场会不会验证我的逻辑。一旦我发现市场的表现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我就会先止损离场,给自己时间冷静下来,把问题想清楚再重新回去。这样虽然有时候会让我错过一些好的投资,但也能保证我不会犯下致命的错误,无法收场。

我们都希望投资能赚钱,但在你赚钱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赚到这笔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还是只因为运气?如果是运气的话,这一次投资决策就不能作为下一次投资的参考。

反向复利:你能接受“慢慢变富”吗

有一次 Airbnb 的 CEO 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 CEO 贝佐斯坐下来聊天,两个人谈到了自己共同的偶像巴菲特。切斯基就问贝佐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而且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钱的人……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80 多岁的巴菲特目前的身价有七八百亿美元之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那么你可以猜想一下,巴菲特 50 岁之后挣到的钱,占他所有身价的百分之多少?

我想很多同学会猜 30%、50%,甚至 70%、80%,但实际的答案是:99.8%。是的,巴菲特全部身价的 99.8%,都是在他 50 岁之后累积的。

再看同样非常富有的马云,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钱的呢?截止到 2019 年,55 岁的马云,90%的资产都是 50 岁以后挣得的。

一个人财富累积的过程,跟我们直觉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并不是一个线性累积的过程。

无论是多大的富豪,不管是马云还是巴菲特,他们的巨额财富大部分都是人生中很后面的部分才累积到的,而这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慢慢变富”的含义。而我们在投资这条路上,就要习惯自己需要慢慢变富这个事实。

即使你接受了慢慢变富这个前提,如果你想靠投资为生,没有足够的本金是不可能实现的,哪怕你眼光极好。所以,不断在生活中积累本金也是“慢慢变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总能看到有很多“短时间内翻了好几倍”的投资案例,但这背后一个很大的陷阱是:投资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去博取高回报时,对应的一定是更大概率的亏损。而亏损这个东西,在让我们变富这件事上,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亏损带来负面影响的本质,是它会带来另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叫做“负复利”。

我们可以用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这个道理:假设你是一个投资奇才,一年挣得了 100%的回报,那么你下一年如果亏损多少,就会把所有挣的钱亏回去呢?答案我们都算得出来,只要 50%。同样,哪怕你某一年运气不好亏损了 1/3,那么你想要“回本”,接下来的投资收益就得变成多少呢?50%之多。复利在赚钱的时候有多正向,亏钱的时候就有多逆向。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短时间内翻了好几倍的投资,往往是小概率发挥了一次作用,但下一次结果如何就很难说了。换句话说,博取短时间内不合理高回报的本质都是在和概率作对。我们都知道,和概率作对,一次两次还可能侥幸赢,但时间稍微一长,输是个必然的结局。所以当你真的发生了亏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承担更多风险,去博更高的回报,才能把之前的亏损补回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承担了新的风险,可能就遇到新的亏损。然后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别说慢慢致富了,最后把所有钱都赔进去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不要以为负复利只对这种大幅的亏损有作用,哪怕是相对小幅度的赔本,都会对你长期的投资回报率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你连续十年的投资收益是这样的:第一年赚 20%,第二年亏 15%;第三年赚 20%,第四年亏 15%;第五年又赚 20%,第六年再亏 15%……以此类推。那么这十年下来你总共的投资回报有多少呢?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10.4%。十年总的回报 10.4%,每年连 1%都不到。算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上你不但没有赚到钱,还白白损失了十年的宝贵时间。

而且,哪怕你追逐高回报真的成功之后,还会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效应:如果你真的一两年赚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你就再也不甘于回到那种慢慢赚钱的状态了。我们都知道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概念,叫做“锚定效应”。它说的是我们对某个东西进行衡量和感知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随机的数值影响你对它的判断。比如常见商品的打折信息,价签上一般都会写着原价,然后划掉,再写上打折后的价格。这样消费者就更能感觉自己占了便宜。因为旧的价格起到了一种“价值之锚”的作用。这种效应在投资上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运气好,挣得了 50%、100% 甚至百分之几百的回报,再去看那些每年回报 5%、8%、10%的投资,你会觉得非常无聊。所以你只有一个选择:再去押注那些高风险的,貌似能带来巨大回报的东西。但是别忘了,无情的数学告诉我们:无论你有多少钱,你能亏掉的最大幅度都是 100%。

如果你做风险很高的投资,那么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要足够高,潜在收益最好是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否则得不偿失;当我们去做高风险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亏损 100%的准备。就像买彩票,我不是鼓励你去买彩票,我只是说,如果你的钱白花了也能接受,同时也不会用很多钱去赌,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利益错位:如何对待别人的投资建议?

对公司和股票稍有研究的同学应该知道一个词,叫“分析师评级”。所谓分析师评级,就是华尔街以及国内的主要投行和券商,对一家长期跟踪的公司的股票,给出的投资建议。常用的评级有:买入、持有、卖出、观望,等等。理解起来非常直白。

这时你可能会觉得,分析师评级听上去非常专业啊,应该靠得住吧?至少比我自己去研究靠谱吧?确实,这些大型投资机构的股票分析师的能力还是很让人钦佩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多厉害可能都跟咱们没关系,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帮我们赚钱。

2017 年,《华尔街日报》作过一个统计,统计显示:针对美国标普 500 指数覆盖的 500 家公司,美国的投行和研究机构给出的几千个评级中,只有大概 6%是“卖出”评级;著名的金融媒体 CNBC 也作过一个统计,从 1997—2017 年,这 20 年的时间里,整个市场上股票的“卖出”评级的数量,常年都在 10%以下。

也就是说,分析师对于 90%以上的公司,或者推荐你“买入”,或者让你“持有”。用常识也能判断,这些评级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为什么分析师要给那么多公司好的评级呢?原因就是,股票分析师并不靠自己的评级结果挣钱。

对于分析师来说,他们的衣食父母是大型投资机构,比如各种公募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等。而对于大型投资机构来说,它们并没有那么在意分析师给出的评级到底是什么。因为很简单,这些机构往往也有自己专业的研究团队,负责产出具体的投资决策,不可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即使拿到投行分析师的报告,更多的也是参考里面的逻辑和数据,具体买还是卖,还是得自己作决定。

分析师对机构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帮助它们和各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牵线。专业投资机构在调研的时候,会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就是和公司管理层直接对话和交流,这样才能对公司有更准确的判断。想象一下,你如果买入苹果股票之前,能直接和蒂姆·库克聊聊公司未来的发展,那肯定会对自己的投资很有帮助。但是,专业投资机构要覆盖成百上千家公司,不可能和每家公司的老板都搞好关系,时间上也不允许。这时候行业分析师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对自己行业的企业非常熟悉,他们会帮你牵线搭桥,让你和管理层对话,会带你进行公司调研。简而言之,这就是行业分析师提供的一种服务。作为回报,专业投资机构会每年拿出一定的佣金付给行业分析师。

行业分析师的奖金来自于投资机构的佣金,投资机构又经常需要拜访自己负责追踪的公司,那么显然,我要是分析师,肯定要和自己负责的公司搞好关系啊。怎么搞好关系呢?起码别老天天给人家挂个“卖出”评级吧。否则你下次见到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的时候,还好意思打招呼么?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开始说到的那个现象:华尔街对公司给“卖出”评级这件事非常保守,所以数量常年很低,没有人想得罪自己的真正金主。

这就是我们说的“利益错位”问题:对于分析师来说,给出“买入”和“持有”的建议,会让他们的日子更加好过,所以这个建议本身的准确性就有待商榷了。

其实,不只在专业的分析师和投资机构之间,这种“利益错位”的现象,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都会碰到的银行理财顾问或者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也是拿佣金。而这个佣金就来自于把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卖给你得到的提成。所以对于客户经理来说,只要能把东西卖给你,佣金拿到,那么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你是不是能赚钱,是不关他的事的。

更有意思的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利益错位”问题,都是和钱挂钩的。但赚钱绝对不是别人给你各种投资建议的唯一动力,很多时候甚至别人只是出于关心,也会给你带来麻烦。

假设你作为投资买了一个房子。但是由于市场前景不明,你在考虑是不是要卖出。这时候,你和一个懂一些买房投资的朋友聊起了天,你问他,我这个房子买得对吗?是不是应该卖掉呢?这个时候,你的朋友成了给你建议的人。而他很有可能出于对你的关心,想安抚你焦虑的情绪,所以分析了一大通然后说:我觉得房价之后肯定能涨回去,还是别卖了。

总结下来就是,在对待别人的投资建议时,不要简单地根据对方的建议就直接采取行动。首先,你要判断对方与他的建议之间有没有利益关系,是什么利益关系;另外,你还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出于感情等因素讨好你的可能。

场外因素:决定成败的非技术原因

讲到现在,我们已经谈到了很多投资相关的知识,比如要降低投资成本,要足够的多元分散,不要轻易择时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学习投资的时候,最在意的、花最多精力学习的也是这些专业的“硬”知识。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投资结果成败的,反而是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一些东西。我把这样的东西称作“场外因素”。

假设有两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那么双方直接比拼的一定是技术水平、战术素养、机会把握能力、教练场上指导的水平……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赛场之外的因素可能对比赛结果很有影响,比如天气的影响、比如场地草坪条件、比如客场球队被安排到了一个糟糕的酒店,导致前一天晚上休息得不好,等等。这些因素虽然和竞技无关,但是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可能很大。

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最应该在意的场外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尽管影响我们投资结果的场外因素有千千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两条。

  1. 要维护你能独立作决策的能力。大空头里的巴里,他的决策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维护这种决策的能力就差很多。比如他没法和投资人很好地沟通,不善于管理他们的期待,最终只能靠禁止赎回这个强制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决策,这最终也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对于我们来说,在做投资的时候也经常要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挑战,甚至很多时候他人其实是善意的关心,比如你的老公、老婆、父母、朋友……总会念叨一下你的投资到底是赔还是赚,总会拿你的成绩和别人比比。这个时候,能够管理他们的预期,能够和他们很好地沟通和理解,对你长期的投资计划就非常重要了。投资是一件需要独立思考,很多时候非常孤独的事情。所以,能够维护好你能独立决策的环境,对我们的长期成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2. 要保持你场外赚钱的能力,也就是投资之外的收入。因为它能反过来帮助你的投资成绩。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职业相当成功,工资水平不错,那么即使市场下跌,你的压力也不会特别大,甚至你还可以补仓。反过来,如果你只靠投资赚钱,遇到熊市你可能会非常难熬,甚至会被迫卖出你的投资,坐实亏损。所以我总说一句话:越不需要靠投资赚钱的人,越有可能靠投资赚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