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个人投资课07-实战工具

个人投资课07-实战工具

再平衡:市场波动时,怎样调整投资组合?

我们要谈的第一个实战问题就是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如何调整我们的投资组合。

长期来看,股票这个大类资产的收益是最高的,远超债券、地产或者黄金。实际上,股票长期收益最高几乎已经成了投资界的公理,整个投资领域的各种研究与操作,都是建立在这个结论之上的。如果只看到这里,那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仅仅追求长期收益最高,直接把钱 100%投资在股票就好了。

但是我们之后还介绍了非常流行的资产配置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股票长期收益是最高的,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资产配置呢?

答案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忍受不了波动。股票长期收益是最高的,但是中间的波动也很大,市场或者个股随便跌个 30%、 40%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很多投资者就会非常难受,很可能会因为焦虑或恐惧急忙卖出,把一时的波动变成了永久的损失。

而如果进行了有效的资产配置,虽然长期收益的绝对值比全买股票少了一些,但中间的波动也会减小很多,非常利于我们坚持长期投资,最终实际获得的收益反而可能是更好的。用最通俗的方法讲,资产配置让我们在获得同一份收益的时候,经受的焦虑、担忧与害怕变少了,所以它才这么有价值。

于是,经过资产配置,我们就有了投资组合。你的组合里可能有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等等。如果你能够接受收益高、波动大,股票就多配置一点;保守和稳健一些,股票就少放一点,其他资产弄得分散一些,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这就一劳永逸了吗?当然不是。市场的波动会打乱你的配置计划。比如一开始你配置的是股、债、黄金、现金各占 25%,也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永久组合。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涨跌,整体组合比例变成了股票 35%,债 28%,黄金 10%,现金 17%,为了保证投资组合的有效性,你肯定不能坐视不管。那怎么解决呢?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卖出股票和债券,买入黄金,把它恢复成最开始你设定的状态,也就是再平衡。

为什么要再平衡?

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极端情况:由于股票长期收益是最高的,所以涨得也最多,有可能经过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你的整个组合 95%以上的配置都变成股票了。这个时候,你持有的早就不是一开始你根据自己的状况设定的那个资产配置方案了,而变成了一个几乎全是股票的波动很大的方案。这显然是和你的投资目标违背的。

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不论是大涨还是大跌,你都应该根据自己之前设定好的方案,去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做再平衡这个动作。

再平衡具体要怎么去做?

关于这个问题,先锋领航研究院(Vanguard Research)早就写过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最简洁有用的一篇,名字就叫作《组合再平衡的最佳实践》。

在这篇论文里,先锋领航通过对长时间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和回测,同时对未来可能的数据进行了预测与模拟,得出了一个核心的结论:

从长期来看,没有哪种再平衡方案是最佳的,你选择一种自己习惯的就好。

不过,完美的方案虽然没有,但优秀的方案还是有的。总体来说,再平衡有两个变量需要考虑:幅度与时间。

幅度

幅度,说的是一个资产,经过变化之后和你一开始分配的比例偏离的量有多大,比如一开始你设定的是 50%股票 50%债券,后来变成 60%和 40%了,那么偏离程度就是 10%。

时间

时间,说的是你大概多长时间、什么频率来维护一次自己的投资组合。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天天盯着市场再平衡,但也不能十年、二十年什么都不管。

于是,根据这两个变量,先锋领航进行了一系列测算。

  1. 是固定按照某个时间频率来再平衡,比如每月、每季度或者每年;
  2. 固定按照某种偏离幅度来再平衡,比如某一类资产偏离 1%、 5%、 10%之后;
  3. 是把前两个情况结合起来,时间和幅度偏离程度都到达预设标准的时候,再进行再平衡。

比如你设定的是,每年一次,偏离度 5%。如果一年到了,但是资产比例偏离只有 4%,那么就不用再平衡。

最后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计算,论文终于得出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结论:上面几个方法之间的差距是很微小的。但是,它们都比完全不做再平衡好。这里的好指的是夏普比率更高,就是我们说的单位波动获得的收益变高了,但每个方法之间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从长期来看,没有哪种再平衡方案是最佳的,你选择一种自己习惯的就好。但是,千万不要不做再平衡。并且当波动来临的时候,你要坚持你的计划。

比如说我自己,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再平衡方案是:每半年一次,偏离度 5%以上就进行再平衡。因为这种频率对我来说比较适中,也不会产生太多交易费用,是比较舒服的。同样,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然后,坚持这个计划。

所以,再遇到 2020 年疫情导致的那种市场波动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静静等待自己设定好的时间,然后检查是否需要再平衡,然后根据自己预设的方案行动。实际上你也知道了,虽然一季度全球市场大跌,但没过多久股市就开始复苏,很多资产价格又涨回了之前的水平。由于我的组合监控频率是半年时间,所以等到六月的时候,我的组合偏离度并没有达标,所以 2020 年上半年我什么都没有做,就平稳度过了一次小型危机。这就是计划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比如在市场震荡的时候,很多人更关心的是,我这只股票下跌了 30%,怎么办?我之前买的基金要赎回吗?

这些问题并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市场有剧烈变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自上而下地检查我们的大类资产占比有了哪些变动,需不需要进行再平衡。明确了顶层的计划,再去考虑微观层面如何操作。

四笔钱:以财富管理视角做长期投资

我们在投资时的风险偏好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整个市场处在大牛市,你看到你根本不懂投资理财的同事或者邻居都赚了好多钱,你的风险偏好很可能一下就上来了,想多买点潜力大风险高的产品;而如果经济前景堪忧,市场一蹶不振,可能你就会更看重风险控制,追求更稳健的收益了,甚至可能觉得少亏点都算赚到。

由于我们的资产配置方案是根据风险偏好来制定的,所以风险偏好的变化一定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你的资产配置方案会经常被打乱。看到市场在涨,你可能就会冲进市场买一堆高风险的基金和股票,而一旦形势不对,就立刻从市场逃出来,变得非常保守。

而且,这还有一个更大的潜在问题。当你风险偏好升高,想赚得更多收益的时候,你可能会把本来有其他用处的、甚至支撑你生活的钱,放到高风险的产品里。最终整个投资计划都会失败,就更别说系统长期地坚持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要给你介绍一个规划自己投资方案的新维度,把这个维度和资产配置的维度结合起来,你才能把投资计划更长期地坚持下去。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它说的是我们在理解钱和感受钱的时候,往往会对不同的收入支出构建出不同的心理上的账户,来分别衡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你在旅途中吃饭的时候,可能去的餐厅明显比你日常吃饭的地方要贵,但是你还会欣然接受,因为这笔钱来自你“旅行出游”的那个心理账户,而不来自于“日常花销”。

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理账户这个概念设定投资方案呢?

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钱,根据不同的用处、目标和风险偏好,分成不同的账户分别管理。

实际上,这个理念在财富管理领域也很常见。国外很多投资顾问都会做类似的事情,而国内也有几个不错的对应版本,比如“四笔钱”分类法: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保险保障。

四笔钱

我们在管理自己的钱的时候,要把它们分成四类:

  1. 第一类是随时拿出来取用的,比如支付日常开销;
  2. 第二类是需要比较稳健的,波动不能太大的,比如半年后要交的一笔房租、房贷,或者明年给孩子的学费;
  3. 第三类是很长时间可以不用的钱,能接受更大的波动和回撤,并且可以追求长期的高收益;
  4. 最后一笔钱,就是要给自己和家庭一些保险和保障。

当然,我自己目前不太偏好买保险,所以我的第四类仓位叫“彩票仓”,也叫“风投仓”,实际上说的是那种亏损有限,但一旦成功回报很高的投资,这种投资策略我之后的课程也会再细讲。

当我们把自己的资产分成几笔钱来管理,就可以为每一笔钱设置不同的收益与风险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资产配置。

为什么这种按心理账户分成四笔钱的方式,可以弥补单纯的资产配置带来的问题呢?

因为在资产配置视角里,我们考虑风险偏好时针对的是人,而事实上,风险偏好对应的主体更应该是钱。所以这种分法会带来两个非常大的好处:

  1. 如果我们给一笔钱分好类别,就像是给它打了某种标签一样,心理自然会对这笔投资产生更正确的期待。比如你把钱归类为长期投资,那么如果这笔钱产生了账面浮亏,你会更好接受,因为长期投资的波动就应该是大的,浮亏是正常的。而稳健投资的部分表现应该还不错,这在心态上也会帮助你把长期投资的部分坚持下去。
  2. 你把钱非常清楚地分好类之后,当市场处于狂热状态的时候,如果你想把稳健部分的仓位移到高风险仓,你需要克服的心理阻力会更大,这样就会减低你去动本来不该动的那些钱的几率。而且,即便你还是这么做了,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等到日后复盘的时候,能更清晰地判断自己这种行为是不是合理的。在这种反复的自我观察之中,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着更深的认识,这些都对我们的长期投资是很有好处的。

四笔钱的比例

日常的活钱和保险保障的部分我就不说了,这两个部分每个人情况不太一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就好。

而稳健和长期这两个部分,我的建议是这么分。

第一,首先把那些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也就是到了某个时间肯定要花的钱,放在稳健这个池子里。这个时间,我相对保守一点,是五年。

比如五年之内你可能想买房,需要付首付;或者两年以后你要给孩子付大学学费;或者是你家随时应付意外和大病的医疗基金,没准哪年发生,那么统统放在稳健池或者核心仓里。因为股市完全有可能五年不涨,或者五年跑不赢通胀,稳健一点没有坏处。

然后,你把自己剩下能投多少钱计算一下。比如 20 万。之后,你自己平时没事感受感受,如果你的投资账面上亏损多少,自己就比较不舒服了,甚至晚上有点睡不好了。比如 20 万亏 5 万你就比较难受了,然后你用 5 万除以 1/3(就是乘以 3),也就是 15 万。这部分钱,放到长期投资的池子,剩下的钱,还是放在稳健理财的池子里。

你可能好奇我是怎么计算的,其实也很简单:我认为,长期投资这笔钱,如果管理得还可以,由于市场波动出现 1/3 的浮亏是很正常的,所以为了让自己睡得着觉,不会把投资理财这件事变成太大的生活负担,你放进来的钱大概是能接受亏损钱数的三倍就差不多了。

就像我说的,这些数字并不是什么科学计算的结果,更多是心态上的把握。但也正是心态这个东西,最影响我们的长期收益了。

框架总结

首先根据自身情况,把可投资的资产分成 3~4 笔钱,然后根据每笔钱的收益与波动目标,来选择资产配置的方案。

方案有了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具体的产品来实现方案,并在之后的波动中根据自己的计划做再平衡。

这样自上而下的计划,就会为我们系统、长期的投资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多说一句,实际上,这种思路也是两种视角的融合与交叉。在投资领域你经常会碰到两类公司,一类公司管自己叫资产管理公司,一类公司管自己叫财富管理公司。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使用,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

资产管理是对钱负责,核心目标是通过各类工具、方法、手段,来实现资产的增值,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最优解;

而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人,要求针对投资者本身的资产情况、心理状态、生活目标等等制定最适合的投资方案和选择最恰当的产品标的。

所以资产管理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做的事情是非常不同的。而在日常的投资中,我们也要记得经常在这两种思维中切换,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投资目标。

趋势投资:股灾与大跌有可能躲过吗?

移动平均线

懂得一点技术分析的同学可能听说过“移动平均线” ,所谓移动平均线,就是计算一只股票或者一个价格指数之前若干天收盘价格的平均值,然后用这个值画的一条曲线。

举个例子,我们来画一下腾讯股价的 20 天移动平均线。假设现在的时间是 2019 年 12 月 30 日,那么我们取这一天之前 20 个交易日的价格,也就是到 12 月 2 日,然后求这 20 天的平均数,比如是 336.5 港币,就可以作为 12 月 30 日这一天的数据。到了下一天 12 月 31 日,取的同样是这一天之前 20 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把刚才计算的范围剔除掉 12 月 2 日的价格,加上 12 月 30 日的价格,再取个平均数,比如得出 336.8 港币,作为 31 号的数据。这样每一天的数据连起来自然就画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腾讯的 20 日移动平均线。

我们可以看出来, 移动平均线刻画的是价格变化的趋势。

趋势投资流派

投资界有一个存在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成熟研究成果的投资流派,就是趋势投资流派,这个流派里有一个你肯定听说过的概念就是技术分析,其中的指标有 MACD 线、布林线、波浪理论等等,而移动平均线,就是趋势投资流派技术分析分支里公认最简单、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个指标。

《股市长线法宝》作者西格尔教授在书中写道,自己测算了这样一个策略: 只要道琼斯指数的收盘价高出 200 日移动平均线至少 1 个百分点,就以当天的收盘价买入指数;只要道琼斯指数的收盘价低于 200 日移动平均线至少 1 个百分点,就以当天的收盘价卖出指数,卖出股票的资金用来买入短期国债。

这个投资理念其实很好理解。趋势投资者往往认为,市场有延续之前价格趋势的动力。所以我们以 200 日移动平均线来衡量市场走势,如果走势是上涨的,也就是策略里说超过 200 日移动平均线 1 个百分点,我们就买入或者持有;一旦势头不对,就卖出变成现金或者非常安全的资产。

另外,之所以设置 1 个百分点界限,就是不想买卖太频繁,让趋势稍微明确一点再进行操作,就是这么简单。

趋势投资策略的历史表现

从历史表现来看,在 1886—2012 年这个横跨一百多年的区间,简单买入持有的收益是 9.39%,而我们上面说到的趋势投资策略,如果不计算交易成本,收益反而是更高的 9.73%,如果计算,则是稍微低一些的 8.11%。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策略含交易成本的收益要低一些,但是它带来了一个显著的价值,就是整个投资的波动率大幅降低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策略还提供了一个图表上体现不出来的关键价值:如果你使用这个策略,你在著名的 1929 年大萧条之前,已经卖出股票离场了;在 1987 年美股闪崩的时候,你也能避开 10 月 19 日和 20 日这两个让无数投资者遭受灭顶之灾的日子,然后会在 1988 年 6 月重新入市;还有,这个策略能够让你在 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机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坐着看戏。

按照西格尔教授的回测,投资者基本上会在 2008 年 1 月就卖出离场,这时候道指差不多是 13000 点,离顶点只有不到 10%的距离,而卖出之后你会在 2009 年 7 月才会重返股市,这时候道指已经在 8600 点左右了,你躲过的是一次 40%的大跌。

利用这种趋势投资的思路,我们有可能在不用牺牲太多长期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波动,换得长期稳健的收益增长。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极端情况,股债双杀的时候,趋势投资可以带你逃过风暴,稳如泰山。

趋势投资策略的缺陷

我们永远要记住,投资领域没有什么万用的、普适的、稳赚不赔、只有长处没有弱点的投资策略。比如这个 200 日均线策略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它买入卖出的信号可能不少时间是错的,说白了就是虚惊一场,不该卖的时候提前卖了。

比如西格尔教授在书里就说,这种策略虽然让你躲过了 2008 年金融危机,但在 2010~2012 年里,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可能因为波动会反反复复进出市场二十几次,让自己这段时间的收益减少 20%之多。

书里还给出了一个统计,就是这种交易策略比起长期持有纹丝不动的策略,大幅降低了股灾的影响,但多了很多小幅的亏损,有点类似于把极端风险平摊到平时了。

上面我们说的都是历史比较长的美国市场,如果把这个策略应用到我们自己国家的沪深 300 指数上面,你会发现这个策略的效果同样不错。

国内习惯使用更多的均线是 240 天或者 120 天。根据我的测算,如果选用信号更加灵敏的 120 日均线,从 2005 年年中开始算起到 2020 年 6 月 30 日,你的年化收益会接近 9%,仅比完全买入持有不动减少了不到 2 个百分点,而波动降低了接近一半。

不过由于 A 股历史急涨急跌的特性,在 2015 年那次著名的大牛市与大熊市的转换中,这个策略并没有让你躲过这个过山车般的旅程。但它的价值体现在,由于有了明确的操作指示信号,你也不会在这个过程里轻易地追涨杀跌,而会心态更加稳定地穿越这次风暴,并在一年半里获得 25%左右相当不错的收益。

这正是我在课里一直强调的:有一个被历史证明过的体系或者系统,然后长期坚持下去,哪怕不会收益永远最高,但总是比没有体系,只靠应激反应行动强得多。

量化对冲:旱涝保收的基金产品选择

我们都知道,想要稳稳地获得投资收益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影响整个市场的元素实在太多了,比如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季节与天气。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们有没有方法可以把这些风险都排除掉,避免所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呢?于是“对冲”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相信你在很多地方已经多少听说过“对冲”这个词了,可能也听过所谓的对冲基金。对冲这个概念涉及的东西很广,我希望你记住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对冲就是使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把自己不想要的风险去掉,而保留自己希望承担的风险。

比如你在东北种植大豆,三四月份播种,九月、十月才能收获然后卖掉挣钱。那你在春天的时候肯定会担心,万一到了秋天,大豆市场价格跌了好多,你这一年可能就白忙活了。这时候,作为生产商,你就可以利用期货来规避这种风险。

所谓的期货,其实就是一种金融工具,代表某种东西在未来的价值,不管是大豆、鸡蛋、石油、铜和铁等等都行。

春天的时候,大豆十月期货的价格是 5200 人民币/吨,然后你预计自己今年的收成是十吨大豆,那么你就可以在此刻选择卖出十吨大豆的期货,先锁定这个 5200 元的价格,稳稳地获得 5 万 2 千元的收入。等到十月收获的季节,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大豆,也可以叫做现货,给到持有当时你卖出时买你期货的这个人。

通过这种操作,你就旱涝保收地获得了 5 万多块钱的收入,不用担心大豆价格的波动了。

而这个对冲的思路,应用的领域可以非常多。应用到基金领域,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旱涝保收的选择。

股票多空对冲策略

假设我特别看好任天堂这家公司,觉得它的产品很好,品牌忠诚度特别高,公司治理也非常到位。我特别坚信,不管发生什么事,任天堂都能跑赢它的同行们。但同时,我担心很多其他事情,比如全球经济不好,影响游戏硬件软件消费,或者是突然出现股灾,政府的什么新政策,导致整个市场大跌,等等。

这个时候我就可以使用一种策略:做多任天堂,做空一系列其他游戏公司。这样如果游戏行业整体上涨 30%,任天堂上涨 50%,我就稳稳吃到这 20%的利润;而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游戏行业下跌 50%,任天堂下跌 30%,我还是能赚到 20%。

总之不管如何,我的核心判断是“任天堂一定比其他游戏公司好”,我愿意承担这个判断出错的风险,而通过进行多空对冲操作,我去掉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其他风险,比如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市场的风险。

实际上,在投资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绝对收益”(Absolute Return),和相对收益是对应的。相对收益说的是我们平时总听到的“跑赢大盘”、“跑输指数”,比如大盘涨 10%,你才涨了 8%,你就算跑输了;但绝对收益追求的是那个绝对数字,不在意和其他人比或者和大盘比,自己赚到就是赚到。

我们刚才提到的“股票多空对冲策略”就是一个绝对收益策略,你可以想象,这个策略在牛市的时候一定是跑输大盘的,因为它把大盘整体上涨的那部分对冲掉了,但作为回报,它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就会表现不错。

绝对收益类的公募基金

这类产品很容易找到,基金名称的关键词一般会叫:量化对冲、绝对收益策略、对冲套利等等。

从这些产品的收益走势图,你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类基金走势的特点:平稳、有效、熊市表现不错、牛市大幅跑输。平均下来年化收益在 6%~9%之间,属于稳健理财的范畴。

通常这类基金是用股指期货来对冲整个市场的风险。刚才我们介绍了大豆期货,而股指期货,就是建立在股票指数,比如最常用的沪深 300 指数上面的期货。那么利用这种产品,我就可以获得股票相对于大盘多出来的那部分收益。

比如我觉得不管市场整体上涨还是下跌,海天酱油都能跑赢大盘,那么基金经理就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掉市场整体风险,来获得这只股票对于大盘多出来的那部分绝对收益。

量化这个词的含义也非常广,在我们这个语境下,它基本指的是,基金经理会通过数学、统计学、各种算法,系统性地选择可能跑赢大盘的股票,并同时捕捉市场上存在的其他绝对收益机会。

所以你会发现,通常这种量化对冲基金,持有的不是一二十只股票,而是大几十甚至上百只,这些都是通过算法选出来的,而且还经常持有少部分的债券和现金,这样其实也更加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极端情况下的回撤。

怎么选择这类基金?

刚才我们给了几个关键词:量化对冲、绝对收益策略、对冲套利等等,在常见的基金购买平台一搜就可以找到不少相关产品。选择这类基金,除了规模,是开放还是封闭,基金公司品牌如何这些常识外,我觉得还要看这么几点:

  1. 看基金长期的历史表现是不是稳定。尤其是大熊市的时候,基金做没做到所谓的绝对收益,市场大跌的时候回撤控制得如何。比如 2015 年、 2018 年都是不错的观察窗口。既然打了对冲的招牌,说到是应该做到的。
  2. 这类基金通常有个小问题,就是收费比较贵,1%~1.5%的管理费是比较常见的。虽然绝对收益的确可贵,但买的时候在成本上也要货比三家。
  3. 不只是量化对冲基金,选择任何基金产品,最重要的都是对基金经理能力和人品的认知。当然,对人的判断永远是最复杂的,作为普通投资者也未必有太多机会接触基金经理本人。我们也可以在文章和采访中,逐渐观察他们是否适合自己,并慢慢建立长期的信任。

固收+: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稳健选择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一类以获得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基金,叫做量化对冲基金。在这一讲,我再给你介绍一类基金,同样也是以稳健地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可以放到我们的核心仓或者稳健理财的投资计划里。这类基金有个大家通俗约定的名字,叫做固收+基金。

固收当然指的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而+是指在固定收益之上,这类基金还会通过一些其他比较稳定的策略来增强整体收益。

在讲解具体内容之前,我先给你一个比较宽泛的数字上的概念:这类基金根据具体仓位和策略不同,大概年化收益会在 4%~ 8%之间,而最大回撤会控制在 0 ~ 10%左右。可以看出来和之前的量化对冲类产品的指标是相近的。

实际上从 2018 年之后,“固收+”类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逐渐流行起来,受到了各种投资者的欢迎。要知道,热门产品的流行往往和一些时代大背景的变化相关,想要理解“固收+”产品为什么值得考虑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几年中国资产管理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

刚性兑付被打破

2018 年 4 月 27 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一个叫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这份文件在业内也叫做资管新规。这份文件包括了很多内容,而和我们个人投资者非常相关的一个内容,就是资管新规明确打破刚性兑付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所谓的“保本保收益”型理财再也没有了。以后只要银行告诉你某种理财产品是稳赚不赔的,那就是违法的,而且哪怕银行真的自己掏腰包把亏的给你补上,也不行,产品从根源上就不允许这么设计了。

这个规定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个人投资者去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闭着眼去选那个收益高的就行了。反正有人给我兜底,我只用看回报就行。但新规之后,我们就要综合考虑风险,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而且要去学习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进行更多的自我教育。从长期来看,这对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是有好处的。

另外多说一句,不要觉得新的规定好像是对个人散户要求更高了,把风险从银行那里转嫁到了我们身上。实际上,资管新规对促进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升级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之前是这样的:银行卖给你一个理财产品,承诺收益 5%,你买了之后,其实也不知道银行去干什么了,它顶多告诉你会大概配置哪类资产,你反正也只关心收益;但实际上银行去干什么了呢?很多时候,银行拿了你的钱去投资,一年以后亏了,那它怎么办呢?因为银行会卖各种理财产品,会形成一个资金池,如果你的部分亏了,它就从池子里调过来一笔资金,先把你的收益给补上,产生的窟窿以后再靠卖别的理财产品填,这样大家都开心。

但不用我多说你也能看出来,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资管新规一出,这种不合理的玩法都被叫停了。所以总体来说,新的规定的确是努力在引导我们国家的资产管理行业向正规、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然,政策再优秀,规定再合理,我们普通人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投资理财能不能继续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你也发现了,这几年不但银行理财不行,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收益也开始下降。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固收+”类产品,包括我们之前介绍的量化对冲等等一系列波动比较小、追求绝对收益、确定性相对比较强的基金类产品,就开始流行了起来。

固收+基金是什么

“固收”的部分,当然主要以各种债券资产、债券基金为主而“+”的部分,其实只要是法律法规之内,能够增加基金整体收益的策略都在考虑范围,比如股票、可转债、股指期货、打新、ABS、定增、统计套利

我知道这里有很多专业名词,你可能不太知道具体含义。而且先不说“+”的那部分,即使是“固收”里的债券基金,也分纯债基金、一级债基金、二级债基金,产品种类上还有国债、城投债、金融债、企业债。

很自然地,你可能就会想,那我要是想买这类基金,我至少得知道里面都包括什么吧?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要把这些产品和名词都搞明白,才能买“固收+”类基金啊?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首先,如果你对投资理财这件事比较感兴趣,做事情又比较刨根问底,去研究一下这些专业概念,弄清楚自己买的产品的底层原理,是很好的一件事。长期来看对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花时间弄清楚最底层的机理是不现实的,而且即使策略原理弄清楚了,你也没法控制基金经理在实操中到底做得怎么样,比如同样是“固定收益+股票”的策略,不同产品呈现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们很多时候依赖的都是“相信”,而不是“知道”。

怎么选择这类基金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债券型或者固定收益型基金,总体都是比股票型基金投资起来更容易的。这里的“容易”应该这么理解:债券的逻辑总体是判断借钱的一方能不能把钱和利息还上,不会赖账。基于这个前提,去分析比如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一时间会不会倒闭,确定性是比较高的;但股票就不一样了,比如茅台、格力、中国平安倒闭几乎不可能,但是股价上上下下波动个 30%、 50%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股票型基金,即使专业投资者也很难做好。“固收+”类基金里面“固收”那部分,主要就是用于投资各种类型的债券,所以有它们作为“压舱石”,这类基金我们总体还是可以信赖的。

选择这类基金,不要盲目去看各种基金排行榜,尤其是特别短期的那种,比如最近几周、几个月的那种排行榜。道理也很简单,“固收+”类产品,固定收益的部分大家通常都差不多,短期收益如果冲在前面,往往是“+”的那个部分的策略,最近碰巧表现特别好,比如选到了一些最近涨得不错的股票,或者打新打到了一只妖股等等,但这些和一只基金的长期走势的关系是不大的。

那么在选择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呢?主要是三点:

  1. 和量化对冲基金一样,我们要看基金长期的历史表现,尤其是熊市时候的表现。
  2. 观察基金在股票仓位上的配比大概是多少,是不是稳定。股票的部分越多,基金的波动也会越大,所以观察这个指标,也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选择的产品。
  3. 关注基金的成本。不管是申购费、管理费还是托管费,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高还是低。这些费用是我们真金白银付出去的钱,能省则省,积少成多。

怎么搜索这类产品

一些关键词:汇利、安和、稳健、新回报、趋势优选,甚至有的产品组合名字里还有安享、养老、幸福等等。

你可以搜索这些关键词,然后点开基金详情筛选一下,是不是我们讲的这类基金。记得买的时候也要货比三家。

网格交易法:市场小幅波动时如何取得收益?

在投资实战当中,有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就是一个市场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上涨,价格总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

之前我们就提到过,美国整个七十年代,股市都是上上下下来回波动,如果只看起点和终点,价格几乎没动;同样,如果从 2000 年高点开始算到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不管是标普 500 还是纳斯达克都可以算原地踏步,甚至小幅下跌。

我们更熟悉的中国市场就更不用说了,大盘在某个区域反复震荡,几年没有所谓的牛市行情,更是相当常见。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可能面临着好几年都没有理想收益的情况。

这种震荡市有没有好的投资策略呢?当然也是有的。

之前我们给出了一个方法是多元分散,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强调了太多次了;而这节课,我想给你介绍一个技术性更强,掌控感也更强一点的方法,就是我们标题所说的“网格交易”。掌握了这个方法,即使没有牛市,但只要市场一直在波动,我们都能获得还不错的收益。

网格交易法

其实它的核心理念非常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市场中短期价格难以预测,但是大概率都会在某个区间范围内波动。所以,在波动的过程中,每下跌一些我们就可以买入,而上涨的时候可以分批卖出。这样反复循环,就能在震荡中持续地低买高卖,获得不错的收益。

对应到具体操作上,一个基础的网格交易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1. 设定网格区间。所谓的网格,其实就是一个个涨跌幅度的档位,这个档位设置是偏主观的,没有一定之规。通常波动比较大的投资标的,可以设置在 10%,波动一般的可以设置为 5%,当然你随自己喜好用 7%、 8%也可以。我们这里用 5%来举例。
  2. 根据自己可支配的资金,计算每次买入的金额。同样,这个金额也比较主观,通常,你可以把自己可投入资金分成 10 份。比如你打算投入十万块,那么每次买入金额就是 1 万块。
  3. 开始交易。交易的方式是这样的:从你买入的第一笔开始,股价每跌一格,就买入一笔 1 万块;而每涨一格,就卖出上一个价位买入的相对应的份额。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买入的时候股价为 1 元,那么跌到 0.95 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买入一笔一万块;如果股价又跌到 0.9 元,继续买入一万块;跌到 0.85 元,接着买入一万块;如果之后从 0.85 元涨回了 0.9 元,就把之前在 0.85 元买入的那一万块钱的股份卖掉。

当你卖掉这一万块钱的股份的时候,实际上,这笔钱你已经获得了 0.9/0.85=5.9%的收益,你是以 0.85 元的价格买入,0.9 元的价格卖掉的。而如果价格继续涨到 0.95 元,就继续卖出上一个价位,也就是 0.9 元的时候你买入的那一万块钱对应的股份,获得 0.95/0.9=5.6%的收益。

随着市场波动,你可以反复按这种方式操作,累计下来的收益是很可观的。这就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经典版本的网格交易了。

基础版本的网格交易,价格每下跌一格就买一份,每上涨一格,就把上一格买入的卖出,这样循环往复操作就可以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投资标的一直上上下下波动,而我们不断地用一个 5%的网格套取中间波段的利润,这样坚持下来,在两三年市场没有明显大涨的情况下,你每年获得 10%以上的收益,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的。

网格交易法优点

网格交易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有两个:

  1. 可以让我们在震荡市中获得收益。尤其是不少同学可能觉得买完了长期持有实在有点无聊,尤其在市场反反复复不上不下的时候,什么都不干只是持有,总是有点无聊,那么网格交易就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2. 操作特别无脑。一旦你把相关参数,比如网格大小、每笔买入金额等等设定好了,再设置好价格提醒,那么接下来的交易就几乎是自动化的了,你可以变身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买卖机器。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有某种体系策略,然后系统性地坚持的前提下,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理性的应激反应,长期看对挣钱一定是好事。

网格交易法的缺陷和注意事项

网格交易的对象,也就是投资标的,一定要选好。

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使用网格交易方法,最后亏了好多钱的人,他们其实都搞错了一件事:网格交易是不适合使用在个股身上的。因为单一公司的股票,跌起来是没底的,甚至归零都有可能。烂公司就不说了,哪怕是大家公认的好公司,出了问题跌起来也没个头,而这种没有底的投资标的,显然是不适合网格交易的,因为你在越跌越买的过程中,把钱都打水漂了。所以在我看来,这个交易方法比较适用于大盘指数,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沪深 300 或者中证 500 指数,因为大盘是不会归零的,便宜的时候买起来可以理直气壮。当然,有的同学会用行业指数,或者石油、黄金这样的产品作为投资标的。

网格交易法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当来了一波大涨的时候,你每一格投入只能赚 5%~ 8%。

虽然整个过程你都没亏钱,整体收益也还不错,但看着自己错过了这么一大波行情,可能还是会有点后悔。对于这种心态,我要稍微多说一句。如果你想应用这个网格交易法,那么比具体操作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把握,也是心理账户的把握。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清楚,自己使用任何一种投资工具或者策略,到底是想让资产稳健增长,避免太多波动,还是愿意承担更多风险,放大长期受益。如果你的目标是稳健,那么错过暴涨就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应该的,这说明你的交易方法起效了,之后大跌的时候很可能你能躲过去。

网格交易比较适合应用在处于宽幅波动和震荡中的投资标的。如果一个产品是单边上涨的牛市或者单边下跌的熊市,就不太适用了。

激进版网格交易法

如果你的目标更激进一些,想利用网格交易获得更高的收益,并愿意承担更多浮亏,我们也有两个方法供你使用:

  1. 随着跌的网格位置加深,你可以在每一格增加买入金额。比如刚才我们每一格触发的时候是买入一万块,而你可以调整成,一开始买 5000 到 6000 块,跌得更多的时候买 7000 到 8000 块,之后可以买一万块以上。这样就能提高你的综合收益。
  2. 可以把网格的档位放大,或者干脆不同的网格档位结合起来使用。比如你可以把一半资金用来操作 5%区间的网格,而另一半资金设置成 15%的网格,这样买入的成本价会更低,而卖出的时候也可以吃到更大的涨幅。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