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超越自己?尼采哲学思想解析
内容整理自Youtube频道《超級歪 SuperY》相关内容。
尼采思想的时代背景
尼采出生于19世纪的普鲁士王国,也就是今天的德国,在当时欧洲存在着一种民族比较心态,认为法国是文明的象征,德国是文化的象征,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追求美好生活,文明已经绰绰有余,文化又有何必要?
当时西方文明的中心、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就是在法国,启蒙、文明化的意思就是在解释世界时,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计算公式,取代宗教、神话的解释,但是当你把宗教跟神话拿掉时,你可以享受很文明的生活,但你不知道文明地活著有什么意义,所以尼采说,没有神话的现代人,是失根的人。
而在当时的德国普鲁士,因为是刚刚出现的民族国家,所以极需一个把各邦的人们结合起来的力量,而当时的德国知识分子都认为,只有神话才可以将整个文化都卷入一个统一性当中,所以德意志民族要建立自己的神话,赋予人们生活统一的意义。
而尼采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欧洲人现在面临的文化危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发生过一次了。
古希腊米达斯国王问森林之神Silenus,什么是人一生可以追求的最好的事?
森林之神回答:人一生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出生。
那次好的事是什么?
就是赶快去死。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活着没有意义,那为什么古希腊人没有集体自杀呢?因为他们找到了升华的方式,就是悲剧。尼采发现,在古希腊悲剧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看戏的过程中,观众会先把自己带入神话故事里的英雄,接着在悲剧达到高潮时,英雄会殒落,当英雄消失时会有一组歌队开始合唱,透过音乐将英雄的苦难转化成观众的强烈同情,让全场观众沉醉其中。这一整个观赏过程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先消除你的个体意识,让你体会融入集体的感觉,之后当你再回到个体时,你就会知道,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实只是个幻觉,人可以以消除个体界线的方式存在。古希腊人每年都会有一次酒神祭Dionysus的祭典,祭典中大家可以抛除日常的生活拘束,喝酒、演奏音乐、跳舞狂欢,感受人跟人界线消失的状态,尼采把这种状态称作酒神精神。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就是起源于酒神精神。悲剧不是悲观,而是在看破个体存在本身没有意义后,用艺术创作来让人可以面对存在的幻觉,这就是尼采心目中文化的意义。
但是在一位哲学家出现后,古希腊文化就开始衰退了,这个人叫做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喜欢透过各种反问来让人们质疑诸神的故事,要求人们用自我意识反思问题、理性思考,哲学家的理性就像太阳光一样,可以让人们看见万事万物存在的界线。尼采用日神阿波罗来比喻这种精神,它恰好跟消除界线的酒神精神形成对比。苏格拉底开启的哲学时代,通常被视为西方从神话时代过渡到理性时代的一次大跃进。但是尼采却认为,这一场大跃进的后遗症就是,当哲学辩证兴起后,神话跟艺术开始被视为是虚构的、不科学的。
我们刚刚说过,文化是透过艺术创作来处理生命的无意义,而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是酒神精神,所以当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日神精神取代时,西方就从追求伟大创作转向了追求真理,仿佛科学真理可以回答生命的问题,但这样却掩盖了一件事实:古希腊人早就发现用文化跟艺术来抵御生命的无意义,结果是文明社会里的自然科学很发达,但人们却不知道活著有什么意义,所以西方文化生了一场两千年的大病,病名就叫做苏格拉底。
为了治愈这场大病,尼采就跟当时德国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瓦格纳,一起搞一场文艺复兴。瓦格纳负责用艺术来填补神话的空缺,尼采负责用哲学来揭露艺术的意义。两人合作的成果就是1876年德国第一届的拜鲁特音乐节,原本尼采认为这个音乐节可以让德国人见识到真正的艺术,就像古希腊人见识到悲剧的力量一样,结果音乐节却变成了王公贵族跟商人的交际场合,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只被当成余兴节目。此后,尼采的思想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尼采的社会批判
社会大众不在乎伟大的文化创作,这件事让尼采很生气,所以他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去批判背后的社会因素。
一个是科学进步、物质文明发达,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可以带来幸福的生活;一个是民主发展,多数人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我们通常会认为,科学跟民主是进步的象征,但是尼采却认为这两股力量是苏格拉底跟柏拉图种下的病根。
首先,科学发展预设了自然背后的法则可以被人的理性探究,人只要努力求真理、解开自然的因果法则,宇宙中的一切都会有答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最后科学会让人类将整个自然界操之在己,那么这样不是很好吗?尼采批判的不是科学发展,而是以为科学发展可以带来幸福。这其实是源自于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恶,只是源自于知识的匮乏,如果人有追求真理的意志,就会自动地通往善。如同现代人会认为,社会上的不公不义都可以透过新的科学技术消除。如果有社会分配不均的问题,那只是技术问题,以后如果有自动化机器人就可以解决。但是尼采反而认为,知识不会带来幸福,而是会带来虚无,因为如果科学家的梦想是找出自然界的所有因果链,把每个物质运动都还原出一个原因,那么结果就会是,科学家会发现人自己也是物质构成的,也逃不出因果链的决定。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某个前因所造成的后果,那么人根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人类承认这点的话,世界就会大乱,人类还没有科学到让自己走向虚无,而是活在幸福的幻觉里。
第二个更让尼采厌恶的是,苏格拉底跟柏拉图孕育出了民主精神,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人能够使用他的理性,透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通往真理,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性别、种族、阶级之分,那么这样不是很好吗?尼采认为不好,因为民主文化是以大众品味为依据,但是一般大众都是平庸之人,如果一个国家都在照顾平庸之人的意见,反而会阻碍少数卓越的人出现。尼采最在意的就是社会上少数的优秀者,因为正是有这些人,才有伟大的发明创造、人类历史才得以前进。文化的繁荣应该是让少数有创造力的人享有更多资源,而不是假借民主、公平之名,把资源浪费在没有才华的多数人身上。所以当尼采看到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时,就表示他反对缩短工时、赞成雇佣童工,劣等的人应该要有自知之明为强者牺牲。这也是为什么尼采很欣赏古希腊,因为古希腊人敢公开承认他们需要奴隶,有奴隶负责工作,精英、艺术家才有闲暇可以创造文化跟艺术。你如果把艺术家叫去当劳工,那才是浪费人家的才华反而是整个社会的损失。跟我们现代人很不一样,古希腊人的目标不是要去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而是要给最优秀的人过最好的生活,让他们用创作证明人类可以达到更高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跟别的民族保持距离,展示出我们是跟你们不一样的、有文化的民族,但是近代的民主制度却变成让平庸之人当家,结果就造成,大家都过得很安逸但社会上却缺乏伟大的作品。尼采认为这就是民主文化带来的堕落。
尼采的道德心理学
在批判完哲学、科学、民主之后,尼采的思想发展到了高峰,开始转向批判欧洲人的道德价值观。在当时很盛行讨论道德、善恶的起源,尼采认为以前的道德理论都犯了一个错,先认可某个主流的道德观,为了帮它辩护才回去寻找起源。例如尼采的好朋友兼情敌Paul Rée,就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善行,这种善行是源自人有利他的本性,而利他本性是因为对自己的生存有利,他是从生物学观点切入,有点类似19世纪版本的自私的基因。尼采现在反驳说,你们以为只要认识事物的起源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真相,这依旧是柏拉图哲学的荼毒,到现在的科学家都还没有逃出来,以为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基因DNA就可以掌握一个人的真理。事实恰好相反,如果你去追溯道德的起源,你找到的不会是道德的真相,而是被命名为道德的假象。因为起源被掩饰成了一个版本,但原本其实是两个版本。
例如欧洲人的道德起源有两个版本,在强者、高尚的民族那里描述行为时都是用好、坏,强者可以从自身中感到有价值所以可以为自己评价,说自己的行动果决、征服敌人是“好”的。但是被征服者也就是弱者,发现自己赢不过别人的时候,就会设想一些心理伎俩来自抬身价跟牵制强者。明明是自己打不过别人,却说:敌人打我们的右脸,我们左脸也要给他打,因为容忍谦卑的人才是善良的人。明明是快被对手打败,为求自保所以装可怜,却说:我们要爱我们的邻人、彼此相亲相爱,因为有同情心的人才是“善良的”人。弱者透过高举同情心的美德,宣言怜悯他人的道德观,竟然反过来让强者在征服弱者时产生了同情心,而且还觉得自己很邪恶。所以受压迫的弱者胜利了,他们发现自己竟然也有能力可以让强者痛苦,就把这些心理伎俩扩充成一套道德价值体系,叫做犹太-基督教。尼采最惊人的主张是,西方人的道德根本是源自不道德,源自罗马帝国跟犹太基督教之间强者与弱者的社会斗争,斗争失败的鲁蛇基督徒们心生怨恨,就联合起来进行一场奴隶反叛,把强者的德性说成是邪恶的,把自己的无能说成是善良的。道德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谎言,如果你有看过进击的巨人,你就会知道尼采为什么说道德起源于强者与弱者的社会斗争。不过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并不是说,它的起源是弱者用来征服强者的武器,而是它会让已经很弱的弱者变得更弱,因为基督教发明的心理伎俩引入罪恶感,把人类的攻击力转向了自己。尼采发现,基督徒很容易把自己看得比实际上更罪恶,这背后的心理是一种自我分裂,因为基督徒想要享受跟强者一样的攻击快感,但是却又无能为力,所以就让一部分的自我内化神的声音,提出无法达成的要求,让另一部分的自我感觉到罪恶、痛苦,用一部分的自己攻击另一部分的自己。尼采认为,基督教征服欧洲的结果就是让欧洲人生了一场大病,直到现在虽然很多人已经不信基督教,但都还是把基督教建立的道德价值观当成标准,认为爱邻人、容忍谦卑、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善良。相比之下,尼采心目中健康的古希腊人,就没有什么愧对神的罪恶感,因为古希腊诸神都跟人一样有缺陷、有欲望,所以当古希腊人作恶时,反而有被赦免的感觉,因为连神也会犯错。
永恒回归
尼采在揭穿欧洲人的道德起源后,他接着想做的是,把全人类从旧的价值体系里拯救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是别人,没有人是他自己,但问题是,人如果不仰赖某个外在价值,生活就会无所适从。你把人们相信的东西都揭穿了那人们现在该相信什么?尼采的作法不是提出一个新的价值体系来要你相信他,而是想办法逼你建立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要怎么把你真实的自己逼出来呢?
尼采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叫做永恒回归,我们知道,质量跟能量的交互作用会形成力与力之间的运动,所以宇宙会是什么形态就是由力的运动决定的,但是宇宙中的质量跟能量都是有限的,时间却是无限的、没有终点。那不就表示,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我们所经历的宇宙不过就是无限次中的其中一次,眼前的片刻早就已经出现过了无数次,未来还会出现无数次。用现在科学的讲法就是,大爆炸之前已经出现过无限次大爆炸,如果这就是宇宙的真相的话,那不就代表,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我过去跟将来都会无限次重复的事情?
尼采的意思并不是说,我现在做的事早在上一次宇宙中的我就做过了,我只能接受命运再把这些重复一次,这不是永恒回归的意思。尼采想说的是,每次我做的事情都会留下永恒的印记,所以从今以后所有人在做每件事情时都应该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无数次重复的事情吗?”
永恒回归因此变成了每个人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一个命题,你应该要去做的行动,是你意愿它会无限次重复的行动。
永恒回归的命题在科学上是真是假并不重要,对尼采来说即便这个命题被科学家视为假,它依旧为真,因为它可以让人实现真实的自己。即便科学家日后又有新发现,也不会影响永恒回归的价值。
尼采的超人哲学
在尼采提出了永恒回归的思想实验,把人类从旧价值观拯救出来后,尼采最后还要再更大胆的告诉人们:只有成为你自己是不够的,你还要超越你自己。
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的超人理论。
当时的欧洲人让尼采非常看不下去,只求幸福快乐、安逸的过日子,不去追求创新、伟大,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确幸,以为历史进步的终点就是绝大数人福祉的实现,尼采把这些人称作“最后之人”,就是这些人让历史终结了。尼采眼中的世界史,是由追求生命潜力最大值的伟大个体推进,有人可能会反驳尼采说:我就不喜欢追求伟大跟自我超越,我就想平凡的度过一生你管我那么多。尼采会大声的呛回去:你们以前是猴子,但现在人类比猴子更像猴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尼采鄙视平庸是因为他在思考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问题,如果进化造就了人类出现,那么有什么理由进化只到人类为止?达尔文的回答是,人类会继续适应环境进化,就像以前动物进化一样,但是尼采说:“达尔文忘记了精神”,人不只是动物,还有非动物性的精神,将动物界的进化逻辑直接套在人身上,就忽略了人跟动物不同之处。人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第二天性,第一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像是基因、出生环境、家庭、性格,第二天性是后天可以自己改造自己的。
尼采说他在当兵的时候,一开始跟着指令抬腿,最后身体会习惯仿佛是身体的天性一样,这代表人可以用自己自由的精神去改造自己。因此人的进化不是只有自然驱动力,更多的是自由的驱动力,人可以把现在的我当成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一个更高自我的前奏。
生物学家说:人类进化的驱动力是人如何能被保存。现在尼采说:不,人类进化的驱动力是人如何能被超越。就像在人类看来,猿猴只不过是一个笑话,在未来的超人看来,现在的人也只不过是一个笑话,是一个要被超越的东西。
尼采说的超人不是指圣人、天才的出现,而是指那些不断突破人类潜能极限的人,我们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少数人才做得到,但尼采要论证的却是他认为多数人其实做得到。证据就是,人跟动物一样都是受造物,但人却跟上帝一样都可以成为造物主,仿佛人的地位就像是动物到上帝之间的桥梁。问题就在于,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还在崇拜全能的上帝,但是构想出这个全能上帝的是谁?是人类自己,所以其实真正强大的力量来源自人类自己,只是人们把这些力量投注到了外部的神身上。基督徒明明是自己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却把它视为神恩说感谢主,我们把神想像得越伟大,自己就变得越渺小。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把投注在上帝身上的能量收回到自身,不要再信仰外部的神,这就是为什么尼采会说上帝已死,因为当我们把寄托给上帝的希望跟能量全部还给我们自己时,所有人都有潜力成为上帝。
“上帝已死”不是对神性的否定,恰好是要肯定人具有内在的神性。
尼采说超人要做的是价值的翻转,把过往一切赋予神的价值都翻转到人身上,而这是可能做到的。因为一开始基督教的出现,本身就是弱者为了斗赢强者所做的价值翻转,把强者的道德系统翻转过来,所以尼采虽然批评基督教,但其实非常欣赏耶稣跟保罗,因为他们是做出价值翻转的创教者。
最后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人要成为超人的三个特点,1.相信永恒回归,2.追求自我超越,3.勇于翻转价值。
在尼采心目中,能做到这三点的人,就开启了人类品种进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