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儒系青年之我见

因为最近自己在简历上自我定义为儒系青年,又被很多人问儒系青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选择儒系而不是之前大热的佛系或者道系?其实之前很推崇道家和佛学的一些观念,对儒家反而有些反感。因为在固有印象里,一说到儒家就是一幅拿着书卷摇头晃脑只知道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形象。这里要说明一点,道家和佛学与道教和佛教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一种哲学体系,后者则是宗教性质。所以,研究儒释道并不是为了成为和尚或者道士,而是通过研究这些哲学得到个人的提升,解答自己的困惑。

自己高中时候对禅宗十分痴迷,一方面是看了许多故事和俳句,觉得禅宗高深莫测,不落窠臼,但字面意思有很通俗易懂,简单之中蕴含大智慧,与其他要不然简单到唧唧歪歪,要不然困难到犹如无字天书的派别相比更加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大热的乔布斯传中把乔布斯刻画成一个崇尚极简风格的禅宗修行者形象。还记得高三备考的时候,自己还曾专门背诵六祖坛经坐禅一节来帮助自己了却杂念,专注学业。最近在看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又喜欢上了书中全真教掌门人王重阳这个角色,并对丘处机千里劝诫成吉思汗的壮举非常钦佩,那时候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于是对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好感。这期间道德经里里外外翻看了五六遍,但还是感觉看不进去。再后来开始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系统地了解影响中国几千年的这三大哲学派系,又慢慢觉得历史选择儒家,是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而关于儒系青年,自己回去深深思考了一番,觉得有几点需要说明的。在我看来,儒系青年主要可以由三个字来概括:学,省,改。

如果再详细一点的话可以稍微拓展一下,即敏而好学,见贤思齐,知错能改。首先是学,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学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善于总结,然后才有进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后是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在认识到自身缺点后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改正措施,这才是君子之道。这三个字代表了儒家体系中修身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好学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就像一棵幼苗开始茁壮成长,自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向经典和大师看齐,改过是为了纠正自己的方向,把自己所学才能用在有益的事情之上。谨遵这三字教诲,长期坚持便能形成所谓的儒家风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达到儒家概念中齐天下这一终极理想的前提,修身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然而最让我钦佩儒家的并不仅仅是这种独善其身的美德,而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兼济天下的胸怀,作为儒系青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需要拥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这种历史使命感在于行事不是为了个人的缘由,而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儒家鼓励君子博学而仕,在拥有超过一般平民的知识储备和见识后,必须肩负起引领社会正确发展的责任。正是这种思想的熏陶,中国千百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为了拯救国民,富强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每当国家陷入危难,便有大儒出世,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国时期辜鸿铭,梁启超,甚至于说胡适,鲁迅等一大批文学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建国奠基人,都不敢否认儒家思想对他们人生观的影响。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