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在网上发表意见
最近在网上和论坛上发表了一些帖子,跟大家讨论了一些问题。但我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网络讨论是一件非常非常低效的事情。
我早期很单纯的想法可能是,在网上公开发表一些观点,然后大家不管任何人都能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讨论,进而激荡出一些想法。我觉得但凡还相信古希腊也好、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也好,向往那种言论自由、热烈讨论的氛围能带来新思潮的人都会自然的产生互联网能带来更大的这种讨论维度的期望。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在网上的交流中,你很希望能得到其他人的回答,因此需要不断去看是否有人进行了回复。但是网络本身是一个异步的过程,不像在现实中的面对面讨论一样,大家的观点能够得到非常即时的反馈,很少会有人一直守在电脑前面等着你的回复然后进行迅速的交流。这就导致了想要得到和现实中同样的交流成果,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在上面。
另外,在得不到回复的这段时间,虽然自己在忙其他的事情,但是脑海中某个地方还是会忍不住在想,“诶,现在应该有人回复了吧?大家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我要不要再去补充一下刚才的回答?要是别人这么想的话怎么办?”,进而难以让自己集中于其他事情上去。最后慢慢的,终于当这些想法在脑海中散去,自己大概已经忘记的时候,手机忽然提醒有人对你的回答进行了回复,然后,好奇心又被激起来。但是,刚才在脑海中思考的那些东西其实已经被其他事情所占据,因此需要重新回想当时的讨论语境,然后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进行回复。
这样一来,原本现实中smooth的谈话系统变得支离破碎,成为一系列碎片化的东西,并不能带来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
第二,在网络讨论中,你很难控制和你交流的对象处于什么层次。通常而言,大家可能觉得想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只要保证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但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很多前提在里面,比如说你要提前找到这么样的一群人:大家都对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大家最好已经提前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背景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一个相似的水准上并可以进行接近平等的讨论(否则就会变成高水准的人对低水准的一方的观点输出和说教),大家拥有一些默认的讨论规范,例如不会随意跑题,不会针对其他人的人格进行攻击,不会充满情绪化,不会发表无意义的客套、谄媚、奉承等。
网络上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只保证了大家的畅所欲言,但是对于这些隐含的前提,其实是很难全部满足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时候你的观点没办法传达给对方,很多时候需要一再说明讨论的背景,很多时候需要无视一些无意义的、充满个人情绪宣泄的回复。
第三,也是我最近想到才感受到的一个方面,如果说前两点算是网络讨论的技术性方面的缺陷,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弥补,比如人为制定一些讨论规范等,最近感受到的这一点才让我对网络讨论有了新的看法,并决定日后少参与这些活动。
就是某些人会抽取你回答中的某些关键词,忽视你回答的大部分内容,然后通过这些关键词包含的对立情绪来转移话题,发表一些煽动性的言论,简单的说就是断章取义。
比如在我最近的一次讨论中,我举了摇滚乐的例子来对比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的衰落,但是我的重点并没有放在中西方的对比之下,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论证的例子,如果中国其他的地方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这个地方的摇滚乐文化非常发达,我可能就不去拿英国举例,而是拿中国的这个地方进行举例。
但是有些人在看到回答之后可能只关注到了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关键词,然后由此上升到关于中西方,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讨论,完全偏离了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但是你怎么去争辩,毕竟你的回答中确实包含了这些内容,其他人也确实通过看你的回答产生了这类的观点,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不可能期望所有的读者都按照作者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所以这种误解是在所难免的,能否澄清这类误解一方面需要回答者的巨大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对方是否接受你的解释。
就我所观察到的而言,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你的解释,他们想要的,只是挖掘出一两个“爆点”,提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观点来获取关注而已,这就跟“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题”是一个道理,这些人留下了一地鸡毛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了,而那些苦心收拾残局的人慢慢变得心灰意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文化荒漠。
再说回到关于断章取义这个话题,这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传统。中国想来就讲究用典,评判一个人文章写得好不好,就看他引用了多少典故,引用了多少大家名言。但是作者写文章,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除了存粹的学术研究,没人会复制其他人的言论和思想。这就造成了即便是引用那些名篇名言,作者也往往是截取这些话语的某个片段,某个字面意思来进行进一步扩展,甚至有时候这些扩展出来的结论是完全违背那些引用中的思想的。比如,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四个字,很多人单拿这四个字来说明孔子仁爱的主张,但是在实际语境中,“以德报怨”只是弟子的一个提问,孔子真正的回答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以说是完全否定了“以德报怨”的说法。
今后有时间的话多看看书比较好,有表达欲望的话就约出来三五好友进行交流或者写在自己的主页里,少去公开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