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音乐
我觉得如果衣食无忧的话,我最理想的职业一定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就算不被别人认可,能大胆地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创造出美好的东西,就已经是一件足够幸福的事了。
其实一直打算写一些艺术方面的东西,但是一直觉得自己还了解得不够多,写出来恐怕难免有失偏颇,因此总想再多了解一些后下笔,结果就是一拖再拖。今天偶然重新听到海顿皇帝四重奏,突然感觉被那种宏大的安详和愉悦所包裹,并且在这种感觉的挟持下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一些东西,于是终于动笔。
艺术作品如果能在某个未知的时间,不确定的场合,以一种随机而偶然的方式带给某个与你素未谋面的人心理与感官上的享受与启发,这件艺术作品就是有价值的。
艺术的美妙,或许就在于此。
一
最早接触音乐,应该还是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学二,三年级,印象中当时最火的是任贤齐和F4,虽然没看过流星花园,但是里面的主题曲流星雨却直到现在也能随口哼出来。而任贤齐《爱像太平洋》《为爱走天涯》这两张专辑当时更是听到耳朵发茧,虽然他的歌都有些口水化,但是又胜在旋律简单轻松,所以受众很广。写这里的时候,专门找到他的那些老歌回去听了听,像是心太软,伤心太平洋,对面女孩看过来,浪花一朵朵,我是一只鱼,花太香这些,现在听来仿佛还能回到那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时光匆匆匆匆流走 也也也不回头 美女变成老太婆 哎哟那那那个时候 我我我我也也 已经是个糟老头
教我们英语的老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他当时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个复读机用来学英语。然而到了大家手里却开发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功能,那时候最流行的是午休的时候录一句骂人的话,然后把录音机别在腰间走到其他小伙伴身边显摆。除此之外就是用磁带来听音乐了。小学教学楼对面就是一个操场,放学早了就在那里打篮球,累了就坐在边上听歌。那时候有个小伙伴,据说爸爸是矿务局局长,所以当我们基本还在听磁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用CD随身听了,大家还淳朴到没有这些攀比的小心思,所以依然聚在一块儿开开心心地玩耍。
那时候看电视有个固定的节目一定不会错过,就是 Channel [V] 的流行音乐排行榜,还记得当时七里香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画面里那个梳着非主流发型仰望天空的少年。后来的一段时间,花儿乐队,SHE这些组合横空出世,满大街都放着喜刷刷和superstar之类的音乐,现在想来那种简单欢快的旋律还真的和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莫名地契合在一起。记得当时大家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记歌词的本子,里面用五颜六色的荧光笔记满了歌词,明明字迹幼稚却还总是每次把歌名都大大咧咧地写出来。男生会请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给自己抄歌词,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歌词给女生写情书,向往着歌词中那种动不动就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同时又会因为喜欢的女生不经意的一瞥而羞红了脸。
还记得那个梳着马尾辫笑起来很阳光可爱的女生,会在英语课上回头问我“喜欢你”用英语怎么说,会把信纸折成漂亮的心型,会在我笨手笨脚表演节目的时候笑场,会用有点沙哑的嗓音唱出很好听的歌,会在我的本子上认认真真用蓝色水笔写下整首花儿乐队的《童话生死恋》。
虽然后来因为升学,没有进入同一所初中,但是却依然会让我现在想起来的时候心头暖暖的。
二
进入初中就开始到了青春期热血中二的叛逆年纪,很奇怪自己当时在小学还有点情窦初开的懵懂感觉,但是到了初中便立马被一股莫名的男子汉气概所掩盖了。也许是因为当时所在的初中周围充斥着打架斗殴这些当时看起来荷尔蒙爆棚的事情,那时候流行的一本小说《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几乎被所有学生奉为圣经,大家向往书中冷静霸道的谢文东形象,每到下课便三五成伙的聚在一块,大家以各种违规违纪为荣,仿佛谁做得越出格就越能受到周围人的崇拜。那时候国内的网络游戏开始火爆,大话西游,梦幻西游,跑跑卡丁车,劲舞团之类的游戏在当时最受欢迎。由于劲舞团病毒般的流行,导致几乎每个网吧里键盘的空格键都被大家敲烂了。还记得那时候稚嫩的自己被小伙伴拉着成立了一个游戏内的家族,我们每人充值给游戏人物买了一套白色的时装以此作为我们属于一个家族的象征,然后大家开始互相较量谁的操作更厉害。游戏内的歌曲按照节奏快慢被划分成不同的难度,为了能成为最先按出难度最高的188歌曲的那个人,大家乐此不疲地在网吧锻炼你自己的手速,有时候省下中午的饭钱也要去约战其他高手,然后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的成功经验。
随着这些韩国游戏说带来的网络普及和非主流文化的蓬勃发展,那时候听的音乐类型也开始向一些非主流风格转变,包括很多网络歌曲以及韩系歌曲。那时候有个叫做酷猪的网站上可以下载很多不知名歌手的音乐,记得当时在上面找到很多很好听的歌曲。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尝试去搜了一下这个网站,发现网页一片空白,上面写着一段话“酷猪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关闭了。感谢大家一起陪伴酷猪走过的风风雨雨的五年。”还有一首歌曲《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那一天 那一刻 那个场景 你出现在我生命
也大概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MP3,还记得那时和同桌一人戴一个耳机分享音乐的情景,教室里面人来人往,我们挤在一块看着课桌上自己歪歪扭扭手抄的歌词,单纯地享受着音乐的快乐。
也忘记具体是出于什么原因,有可能只是因为去买教材的路上看到一家新开的琴行正在促销吧,我被父母送到一家卖吉他的店里学吉他。父母的愿望是不错的,等我学成归来,配合会爸爸的口琴和妈妈的电子琴,说不定可以来一段家庭三重奏。当时教我们吉他的就是店里的店长,印象中除了民谣歌手标配的沙哑嗓音外就是他那一头标志性的随风舞动的长发,因为喜欢略微低着头唱歌的缘故,上课的时候我看到黑发的时间应该比看到店长正脸的时间还要久,以至于我会觉得那团跳动的黑发就是店长的本体。那头标志性的长发陪伴我度过了最初学习怎么按好和弦的手疼时光,见证了我手指上磨出的茧子,随着我扫弦的音节一起飘动,带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后来看到《兄弟》里的长发孙伟就觉得他们俩真应该成为拜把子兄弟。我一直觉得店长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能流畅地弹出当时让我们惊叹的西班牙斗牛曲,也能深情款款地切音拍板弹唱出情非得已,我觉得他应该算得上是我音乐live生涯的启蒙人,让我开始明白除了耳机里录制好的音乐,现场的演奏也能带给你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更加真实,也更有共鸣。有一段时间曾经非常热衷民谣并喜欢到处参加各种音乐live,可能也会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找到一些原因吧。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讲述一名孩子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经过艰苦磨练成为音乐大师的励志故事,因为当时的我觉得除了学吉他外还有很多更加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就算弹好了吉他也不能让我在小伙伴面前变得厉害起来,反而因为练琴的时间让我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练习我的劲舞团技巧以及如何学校的池塘里捞到更多的鱼,因为我发现三重奏里根本没有吉他+口琴+电子琴这种组合,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暑假时间过完了,我必须要回学校所以也没有时间再去店里练琴了,所以我的吉他之旅也就堂而皇之地半途而废了。
当你不喜欢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找出不喜欢它的一百个理由。但是这一百个理由在我妈看来就是根本就不是理由,而只是一堆失败的借口。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妈手中的一条黄金戒律和我的阿喀琉斯之踵,小至小便完忘记冲厕所大到弄丢了手机自行车,我妈都可以从当时学吉他的失败经历中找到这一切的根源,并以此为例加强她对我的“爱的教育”。
三
高中时期,听的音乐主要还是受到周边人的影响,那时候的华语乐坛,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这些人影响依旧,但是大家平常所听的歌曲,大多来源于后来被称为“QQ音乐三巨头”的许嵩,汪苏泷,徐良等这些人。还记得许嵩自定义专辑的那张侧脸照片,以及他在《有何不可》开头那段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vae,这是我即将发表的首张独创专辑自定义里面的一首推荐曲目,词曲编曲都是我自己,希望这首歌曲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带给大家一种温暖的感觉。
因为在这段时间遇上第一个喜欢的女生,而在我们感情最浓厚的时候,圣诞夜的晚上,我在学校操场上拉着她的手唱《有何不可》给她听,所以一旦打开这首歌,那些以前想要拼命遗忘的回忆便又像洪水一样汹涌而来。这段感情也正像洪水一样,来的时候毫无征兆,去的时候也毫不留情。现在想来,在这段感情结束之后,高中的大多数时间便为学业所累,而能在后来那段枯燥乏味的时光到来之前,拥有一段如此铭心的回忆,也不妨是为那段黑白般单调的记忆里添上一缕明亮的色彩。记得高考之前的几天,我们又见了一次面,两个人走在操场上,互相之间竟然感觉到一丝陌生与隔阂,她最后微笑地祝我能考上好的大学,我也微笑的说着客套话,内心却如刀割一般想要抓着她问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只不过问清楚又有什么意义呢?错过的就已经错过了吧。再后来,我把一本《夏至未至》送给了她,书卷里每个章节前写满了我们的回忆,然后从此别过,人生再无交集。
高一晚自习的时候,班长会偷偷用教室里的音响来给大家公放音乐,然后坐在门口的窗沿上时刻关注着外面是否有班主任路过。班长是个刺儿头,个子不高,身材精干,但是为人非常仗义,组织能力极强。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篮球,他运球的速度快,重心又很低,最喜欢连续两次胯下运球后crossover变向过人和在三分线外浪投三分。但是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在另外两项运动中的表现。一个是打乒乓球,他的基本功一般,但是平常打的时候经常能赢,胜就胜在一手诡异的外弧线发球,这种球旋转的力度极大,往往刚一接触就飞出界了。而为了防止别人学会怎么应对,他又往往只在决胜的关键回合使用这招,只要出手基本对方没有招架之力,颇有一丝一门武艺独步江湖的气魄在里面。另外一项运动是踢足球,当时学校中最流行的运动肯定就是男生之间的篮球,女生之间的羽毛球和男女之间的乒乓球,虽然操场有一块特别大的足球草坪,但平时都是小情侣一块吃东西闲聊的场合。而他竟然靠着个人努力组织了一场全校级别的高一高二足球对抗赛,当时被拉去友情出场,最后结果有点记不起来,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后场开大脚,他竟然可以直接开到对方禁区附近,着实让我惊叹不已。
记得那时候班上有个瘦瘦小小的女生,经常和班长混在一块,她的嗓音是那种略微有点沙哑却又带有一种小女生似的俏皮,给我们唱南拳妈妈的下雨天,各种假声和高音的配合衔接,听完后让我觉得简直比原唱唱的还要好听一点。当时觉得班上有很多同学唱歌都不错,也深深发觉中国草根力量的强大,他们缺少的,有时候只是一个机遇罢了。
差不多在高二的时候,转入了学校的奥赛班,然后便开始了向着高考那个宏伟目标开始奋斗的日子。这段时间里听的音乐还是主要以流行音乐为主,不过已经开始接触到一点古典音乐和西方音乐。说是古典音乐,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缺少了人声的纯音乐罢了,这些曲子大多是钢琴演奏,时长只有5分钟左右。印象最深的是久石让在宫崎骏动画里的一系列配乐和乔治·温斯顿弹奏的卡农变奏曲。当然那时候的自己并不知道这首卡农曲子是谁演奏的,只记得是从网上关于卡农背后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接触到的这首经典之作。后来有一段时间忘记了自己之前听到的是哪个版本,于是把网络上几乎60多种卡农版本都听了一遍,最后才发现还是最开始遇到的乔治温斯顿版本最能打动自己。
高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功夫梦》时的宣传专栏以及因为演唱片尾主题曲《never say never》而大火的加拿大帅小伙:Justin Bieber。2011年,应该正是他大红大紫的年头,少年锐志,意气风发,在全世界受到粉丝们的疯狂追捧,享受着舆论媒体所带来的巨大曝光度,并没有料到自己会在后面几年从天堂跌入谷底,被舆论裹挟着卷入一系列吸毒和牢狱丑闻,成为网络上人人喊打的对象。印象最深刻的是同名纪录片里的一个画面,比伯在澳大利亚巡演,铁栏外围满了慕名而来的粉丝们和她们此起彼伏的尖叫声,而他一个人骑着机场的代步车在院子里闲逛。排除这些现实生活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歌手而言,比伯确实极具天分,单亲家庭长大,依靠自学掌握钢琴、吉他等多种乐器,嗓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就算acoustic版也能百听不厌,事实上我最喜欢的两张专辑除了后面提到的《my world2.0》就是《believe acoustic》。在那段紧张备考的日子里,我几乎翻来覆去把《my world2.0》这张专辑听了不下五十遍,每天晚饭吃完后坐在教室窗边,听着音乐看着楼下路过的行人,或者简单的望着落日发呆,是那段时间少有的轻松时刻。
四
大学之后来到上海,开始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音乐类型,并找到一群同样热爱音乐的好朋友。
刚进大学那会,忽然非常喜欢林俊杰的歌,大概是因为《她说》MV里的女生笑起来的样子很像当时的女友吧。JJ的歌初听的时候不会给人留下特别惊艳的感觉,但是反复一直听反而有种越来越好听的感觉。大二的时候去武汉看周杰伦演唱会,跟随全场一起唱到嗓子快要嘶哑,看着台上已经慢慢跳不动的周董,忽然发觉自己的青春正在随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的成长而逐渐老去,恍惚之中有种时空的剥离感。任何事物都会慢慢老去,而那些音乐却为这段时光留下了完美的注脚。
大三时遇到一个声音非常好听的女孩子,她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走进我的生活,相知,相识,相见恨晚。从没有一个人和我有这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仿佛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她是第一个说我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是很好听的女生。记得有一次在大街上分开,她硬拉着我给她唱首歌,听完我唱的彩虹后,认真的说我的声音虽然有些低低的,但是却能感觉到浓浓的感情在里面,她说很喜欢我给她唱歌时候的样子,她会夸奖我唱的每首歌,被我傻傻的冷笑话逗得哈哈大笑。每次想起她,我就会想起韩寒博客里的一段话: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很多人把2000-2010定义为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十年,从2000年的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开始,到2004年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蔡依林,萧亚轩,孙燕姿,SHE,王力宏,潘玮柏等群芳争艳的高潮,再到2010年受到西方潮流文化冲击而黯然落幕。比落幕更可怕的是,当那些原来主宰舞台的巨星开始老去,新生力量却还没有浮现出来。不过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
大学班上有个同学是列侬的粉丝,当时我俩选了同一个英语外教,所以上课时常常坐在一块,时不时聊一些有关音乐话题,也是那段时期开始真正接触欧美流行音乐。当时A站还有比较不错的流量群体,至少在音乐区很活跃,每周准时更新的三大榜单:UK榜,Billboard榜和日本公信榜是当时在寝室吃外卖时必不可少的开胃菜,在群里面和喜欢音乐的小伙伴们聊着各种明星八卦,分享刚收到到好听的音乐,在弹幕里刷着各种空耳梗,调侃明星之间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这期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瞬间,一是A妹在格莱美上获得最佳新人奖时,像个孩子一样一脸惊慌的走上领奖台,然后从自己胸罩里掏出妈妈写给自己的获奖宣言小纸条的可爱摸样;二是coldplay演唱会上,主唱马丁叔演唱《A Sky Full Of Stars》时站在漫天星辰的舞台上漫步的场景。从这段经历之后,自己听歌的习惯也慢慢从以前只听热门歌曲或者没有目标的海听转变到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一些歌手,像是宏大而具有史诗感的冷玩,细腻温柔的邻家小伙儿黄老板,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Sia,清纯甜美范和奢靡贵妇风都能完美驾驭的霉霉,骚气十足的马老五,深情款款的阿呆和骚姆。
自己的好朋友,大学隔壁室友春哥是个十足的民谣粉,最喜欢的歌手是逼哥李志。当然,刚开始时并不是这样,那时候他最喜欢的是中午吃外卖的时候看Tara,在被我们鄙视了无数次之后,便从韩国女团这个大坑跳进华语民谣另一个大坑之中。而自己和民谣结下情缘,应该是从微信公众号上偶然推送的一首谢春花的《一棵会开花的树》开始的。
春分时节最美的境遇 不过和你同坐温暖阳光里 人来人往都不用在意 因为在我眼中只能看见你 曾经以为最后的结局 是我孤独一生燃尽火焰里 星火殆尽被他们忘记 但有生之年还好遇见你
后来受到春哥的影响,开始慢慢接触更多的民谣音乐人,逼哥,花粥,马頔,赵雷,宋东野,然后开始越来越关注歌词的含义,对演唱技法反而不那么看重。也是因为大部分民谣歌手都不是科班出身,本身也不在乎自己的演唱技法。
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也许只是为了寻找歌词中的一点共鸣,民谣中的那种忧伤和含糊不明的意义,正好填补了当时的情感缺口。但是听得越多,便发现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听多了爱恨离愁,听过了愤世嫉俗,慢慢地便再也找不到那种刚接触时的兴奋感觉。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校园里听了一场关于后摇的live专场,演出阵容很小众,自己也是因为身边的朋友临时有事去不了了才拿到票,但是那次经历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爆裂的鼓点和诡谲的电子音不断冲击着你的耳膜,在极致喧嚣的顶点,居然有一种极其真实的孤独感,闭上眼睛,仿佛身边的一切突然变得遥远,而自己则处在一片广无边际的荒野中。村上春树在《国境之南,太阳以西》结尾写道:
黑暗中我想到落于海面的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无声息地、不为任何人知晓地降落的雨。雨安安静静地叩击海面,鱼们甚至都浑然不觉。
看到这段话,我脑海中便回想起那次后摇的经历。
五
有人说,不管你刚开始听什么音乐,到最后,你都会喜欢到古典音乐上面。这种说法,颇有点“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喜欢xx,另一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xx”的味道。当然,我觉得其实一种音乐形式能够在这么长的岁月中传承下来,没有丢失,这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最开始接触古典音乐的记忆,还是要追溯到本科时听过的一个音乐讲座,主讲人是台湾的教授刘岠渭先生,听他分析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所运用的各种技巧,才发现原来如此耳熟能详的音乐背后竟然有这么多门道。以前只懂得一提到音乐家便马上想到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但是直到那一次讲座,自己才有点感觉,为什么这首乐曲被大家所推崇,它有什么好的地方,而这些好的地方又在哪里。
遂此,便在我面前打开了古典音乐的大门。
最爱的,当然还要数肖邦的钢琴曲,每一首都是百听不厌的经典。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肖邦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里,找到应对困境的方法,并再次鼓起奋斗的勇气的故事,在感动之余,愈发觉得音乐力量之伟大。而也是这首叙事曲,让我认识了一众钢琴演奏大师,包括辉煌激昂的霍洛维茨,温润端庄的鲁宾斯坦以及敏锐内敛的拉赫玛尼诺夫。而这其中,又独属霍老的演奏风格最为突出,他所弹出的音色,力量,清晰和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匪夷所思的境地,也难怪另一位钢琴大师阿劳评价霍洛维茨的演奏是他听过的“最像火山爆发的演奏”。
除此之外,还有勃拉姆斯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也许是受到他那传奇性的爱情故事的影响,每次听到弦乐响起的那一刻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袭长裙的女子从旋转楼梯上逐级而下的情景。
听过的为数不多的慢板之中,最喜欢的旋律有三个,一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据说这段旋律之优美,曾被拿去做过奥地利的国歌,后来德国人听到之后更加喜欢,便从奥地利人手中抢了过来,因此现在德国国歌便是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演变而来。
第二则是赫赫有名的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由民歌改编而来的悠扬曲调仿佛说尽了时光。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第三是圣桑动物狂欢节的天鹅独奏曲。同样是悠扬舒缓的慢板,但是和柴科夫斯基忧伤而郁结的旋律不同,这首乐曲流露出更多的是一种慰藉和温暖,就像秋天的黄昏中,鸟儿站在枝头安安静静梳理自己的毛发一样,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人闲桂花落的恬静。也是从这首乐曲开始真正了解马友友,才发现原来华裔音乐家能取得如此至高的音乐成就。他年少成名,而后又能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自己的音乐,实属不易。记得在某个杂志评价马友友的成长环境,要想培养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至少要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积累下足够多的物质财富,从而让第二代人可以接触最好的教育,最后才有机会在第三代人中培养出超凡的艺术家来。
六
回顾这些年听过的音乐,仿佛又将之前的人生旅程重新梳理了一遍。
这些音乐带给我的感动,没有止境。
希望在未来的时光里,也能遇到更多好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