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知不觉来日本已经有两周的时间了,有时候一直在思考自己来日本的选择是不是正确。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印象很深刻,你在二三十岁左右所做的决定,出国留学也好,工作选择也罢,在当时看来可能只是像每天早餐的豆浆油条一样平常,可是当你几十年后回顾这一切时,就会发现这个选择所导致的可能是人生的一场剧变。
当时记得自己在准备GRE考试时,脑海中就不断想到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时的那首诗:
男儿立志出相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在我挣扎于GRE单词苦海时简直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安慰。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赴美读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我想要离开上海这个地方的决心。刚到日本这段时间,看到国内们朋友的生活,有时候还会悄悄在内心质疑一下自己当初的选择,后面慢慢稳定下来,也渐渐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勇气独自一人来到异国他乡生活,以及这种勇气的来源是在哪里。
一 work and life balance
胡适在1932年的演讲中赠给刚毕业的大学生三条防身药方,第一条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条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第三条是“总的有一点信心”。
第二条中的兴趣在我看来即是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以我之前在上海生活的经验来看,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地方,很难阻止工作侵占自己的私人时间,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很难,更不要说上海这么高的房价,想一想就觉得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我所以往的生活,是在工作之外可以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并且不受阻碍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书也好,艺术也好,就算是一无所用的知识,也可以放心大胆并且无所顾虑地去钻研。而不是每天谈论着房价与股市,一方面幻想着升官发财,一方面又被现实琐事所拖累。我觉得这是我所能预见的自己在上海所拥有的生活,而这显然不是我所想要拥有的。
之前实习的同事闲聊时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如果在上海你不是居住在内环以内,那你就体会不到真正的上海人是怎么生活的。这句话很现实,但是转念一想没有什么不对的,在我看来上海这座城市并不缺乏有钱人消遣的场所,高楼林立所塑造的威严之下没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度,她就像是穿着旗袍的少妇,浓妆艳抹,金玉灿烂。
来日本之前和在日本工作的学长交流,他说你如果要在日本长期待下去,肯定得找到一个吸引你的点,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必须你是真正喜欢某一块才行,这样你才会产生归属感。
从最近的生活体验来看,至少我觉得相比于上海,在这里的生活节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被自己所掌控,同时又能保证一定的生活品质。
二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喜清静而不喜喧闹。
自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那种喜欢聚会和与其他人打交道的类型。记得奶奶经常跟我说,小时候家里没人你也不哭不闹,一个人蹲在门口就能玩上一整天。但是在国内生活久了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像以前那么专注于一件事情,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心中时常会产生一种无由的焦虑感,总觉得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不对的,有时候兴致勃勃做了改变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各种繁琐的原因而耽搁,过了一段时间后生活又变成那种庸庸碌碌的状态。这种周期性的焦虑感让我很讨厌。
也许对于未来,我并不是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却很清楚地知道现在的自己不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种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而言毫无吸引力。
在日本生活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契机,让我可以回到最舒适的状态,更好地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简简单单的生活。日本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去干扰其他人,不给别人制造麻烦。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的环境太沉闷,但是我却很享受在其中和自己独处的这种感觉,颇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
我觉得这也是我当时选择来日本的一个原因吧。
三 逃离与自由
直言不讳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
一直很喜欢村上春树的语言风格,林少华在且听风吟的序言中说村上的文字不写个人体验和经历,不写家庭,不写人与人之间黏乎乎,湿漉漉的感情冲突,尽可能与之保持距离,其结果势必同“日本式土壤”保持距离,进而同日本这个社会保持距离,甚至逃离。
这种文学中逃离的主题一直被我所欣赏,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屈原说: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也许自己做出来日本的决定也是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那种表面爽净轻快的感觉下却隐藏着一双内向的眼,冷冽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在尽可能摆脱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审视自我,进而审视这个世界。我很向往这种状态,所以希望能藉此和国内的环境产生一定物理空间上的距离。
除此之外,我觉得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很多东西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深陷其中的人往往难以察觉,但是如果你能够主动跳出这个圈子,你也许会发现原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多么的荒谬。
逃离产生距离,距离产生自由,而自由是最可贵的。
四 吾心安处,便是故乡
同样是飘洋过海,苏轼为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写下如是诗句。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里当然没有那时的海南岛那么荒凉,自己的处境也不像诗人那么凄惨,但有时候也会变得突然很想念家里,这时候只要在心里默念几次苏轼的这句诗,内心便会慢慢平静下来。自己当然没有东坡那种曲折的经历和如此旷达的胸襟,但是也能像他一样在家乡的千里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在每天往返公司的路上,总会在等红灯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闭上眼睛,彷佛又回到小时候躺在老家客厅床上的时光。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树下,拿着一把自己编织的蒲扇乘凉,奶奶躺在里屋休息,客厅里风扇呼哧呼哧的转着,窗外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和现在听到的别无二致。
这叫声深邃而悠远,那时候像是催眠的咒语,给了我一个悠长的梦,现在却又像是爷爷手中的蒲扇,抚慰着远方的游子。爷爷走了已经快4年了,每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我都觉得他好像还在我身边,从未走远。
就算此时身处异国他乡,却在心理上真真切切地产生一种家园的熟悉感,让我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