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art
今天偶然打开自己的主页,发现之前写的一些东西读来还是挺有意思,只是最后一篇文章停留在2019年5月7日便再没有更新过。
回顾从那时到现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自己的内在想法都和当初相比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疫情的影响,日本政府反复无常的应对措施,公司内部的组织变动以及器重自己的上司的人事调动等。
很可惜的是,自己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没有将其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
想来当时自己停止更新个人主页的原因,可能主要也是因为没有什么关注度和影响的原因吧。但是通过疫情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开始慢慢觉得以前那种靠外界驱动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意义,比如说去外面旅行就是发朋友圈,关注一些时事新闻就放佛自己掌握了历史潮流的运行规律,做什么决定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别人的看法,社会的热点,得到越多的点击量、曝光度和赞就好像所做的事情有了价值。
这样的生活,说到底只是在为别人而活,或者说是在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真正的自己而活。
杜尚说,面对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的局面时,最好的抵制方式是:沉默,缓慢,独处。
从取悦外界,到变得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自己这一段时间来的最大的转变吧。
想通了这一点,我觉得个人主页还是又继续更新下去的必要的,当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曝光度,而是给自己一个记录自己的成长并且反省的机会。
不要掺杂任何强迫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拘束,只是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在这里,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记录在这里。
关于创作:写作,音乐与编程
刚在手机上看了一下自己最近写的文章和过去写的文章,发现过去的文章竟然读起来比最近的文笔还要通畅,想来也确实如此,自己近来一方面只顾着数据分析和编程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听信了陈丹青的鬼话,觉得属于这个时代最好的表达语言是电铃和电视剧,好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像是经典的文学著作一样,并能够带给人更多感官的体验。在当下这个时代再去投身文学创作就显得有点落伍了。因此,最近强迫自己从看书转移到了视频媒介,心安理得地给自己重开了netflix账号,每天下了班就打开netflix看王冠,两周看完了之前剩下的3季内容。不得不承认优秀的影视剧作品看起来确实很爽,但是目前而言,这类作品实在是太过稀少了,王冠更像是netflix不惜成本给自己打下招牌的作品,但是也无形之中拔高了观众的审美。
反正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在看完王冠之后,再打开其他任何作品都有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些影视作品就算制作再豪华再精美,它在拍摄之前也需要先已剧本或是小说等文学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经由导演的镜头语言的主观阐释,呈现给观众。这样一来,总感觉影视剧作品更像是把别人嚼过的饭送到你的嘴里。我认为任何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想要直接探索原始信息。况且,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力空间。在我看来,对于同样的原始信息量,比如一句简单的文本:“当危机过后,地球仅存一个人类的时候,门外忽然想起了敲门声。“如果将其转换成声音描述,转换成视频,甚至转换成vr场景,带给人的感官体验越丰富,同时给人留下的想象力空间也就越狭小。
从这一点来看,沉迷于影视剧作品,其实是自己选择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时代为什么影视剧这么流行,甚至是基于影视作品进行二次解读的短视频这么流行,背后的原因恐怕在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愈快,大家不愿再抽出时间去手捧着一本书进行阅读,不愿在工作之外耗费自己的脑力,转而选择更加轻量化,更加刺激感官的活动。很讽刺的地方在于,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但是人们变得高效之后呢,节省下来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放到互联网时代之前那些被认为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反而又被一些低劣的互联网娱乐占据了那些竭尽心思剩下来的碎片化时间。
今后的话,还是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慢下来,在内心提醒自己不要这么功利。
少看一些关于成功和高效的书,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多听一些音乐,闲着没事就写写文字,写写小说,弹弹吉他或者学一下其他乐器。
另外,不要把编程看作是科技、工作、赚钱养家的工具之类的实用主义范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学语言,一种只有机器能理解的文学语言,并坚信就算通过写代码,也可以创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坚信那些敲下的代码和文字具有一样的意义和力量。
这样的话,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就可以分为3大类,文学语言,机器语言,以及音乐语言,只有这3大类可以用来占据自己的业余时间。
焦虑的时候就去重读一下《杜尚传》,看一下真正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不要让自己被外界的喧嚣遮蔽了双眼。